腊月二十三的民俗 腊月二十三的民俗活动
腊月二十三都干什么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民谣有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民间早就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1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的民俗 腊月二十三的民俗活动
腊月二十三的民俗 腊月二十三的民俗活动
腊月二十三的民俗 腊月二十三的民俗活动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3、扫尘
祭灶之后,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春节前扫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
扫尘主要是将所有的房间清扫一遍,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4、剪窗花
5、写春联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6、理腊月二十三开始就算真正开始过年了。最,也最繁复的习俗——过年,都是在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之间,而且全国各地还有自己不同的习俗。所以你的问题太大,不好答啊。建议找个专门讲诉民俗的书看看发、赶乱婚
按照北方习俗,小年当天大人小孩都要沐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正月里不理发的传统习俗,以及想美美地过个新年的想法,让市民们都养成了春节前理发美发的习惯。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要做什么?
首先是腊八节,有关腊八节的传说很多,但与迎春没多大关系。就天津和冀北部分地区的习俗来说,过了腊八之后就可以扫房了,扫房即大扫除,这和过春节有关。即使是平常很干净的屋子也要这样做,依稀记得小时候老人说过,扫房不仅是搞卫生,还有扫去一年的灰气(晦气)之意。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住了一年的房子,哪能没发生一点不顺心的事呢?一番大扫除,窗明几净,壁洁地清,屋子亮堂,心里豁亮,自然也添了几分的舒畅,于是那些不管是灰气还是晦气也都统统一扫而光了。1、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忙年,又称“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4、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2、年二十剪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八除旧布新,清除旧的年红,有的地方年二十八开始贴年红。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贴年红,迎接新年。
腊月二十三的民俗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1、腊月二十三(1月17日)过小年
3、“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除夕“月穷岁尽”,它与春节首尾相连,谓之挨年近晚,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1)习俗
民间把每个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日称为“过小年”,也同时称为小年、小年节。过小年虽然不是过年但却是在预示着新年即将到来,也是十分重要传统节日。
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2扫尘,即扫年,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湖北一带忌宰杀、河南一带忌捣蒜、称为“送神日”忌椿米。
2、腊月二十四(1月18日)扫除日
(1)习俗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2)
尽量用新扫把,老一辈的人在春节前进行大扫除,会用竹叶扎成扫把,打扫屋顶、墙壁和洗涤家具;可由里而外扫;红纸掩神灵,如果家里有神灵和祖先牌位等,为免不敬,可使用红纸稍微遮掩神像或祖先牌位,免被沾上灰尘。
4、腊月二十六(1月20日 大寒),杀猪割年肉
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割年肉”是因为部分地方农耕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1月21日),洗疚疾
(1)风俗
在腊月二十七这天也有宰公鸡的习俗。除了昨天炖肉今天炖鸡以外,还要准备更多的肉菜、素菜等以备过年时候享用。
(2)
6、腊月二十八(1月12日),打糕蒸馍贴花花
腊月二十三民俗吃什么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小年的时候一般也是祭祀灶君的时候,而北方地区的人在小年给灶君上供的时候,就要端上一碗饺子,因为“送行饺子迎风面”,给灶君送行,所以要准备饺子。山东的部分地区,有一句民谣叫做“二十三,粘糕粘”,指的就是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要吃粘糕,粘糕的粘性很足,也有着希望灶王粘住嘴的意思。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而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则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腊月
腊月是岁末十二月的别称,关于“腊”,早在《周易》与《周礼》等著作中就有“肉甫”和“腊味”的记载。
腊的本“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腊八过后半个月就是腊月二十三了,有的地方管这天叫“小年”。在我们老家,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有谚语说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这天晚上,各家把供奉在锅灶旁边的灶王爷、灶王神像请下来(就是揭下来,但不能说揭),换上一张新的,再点一炷香,供上一盘糖瓜。旧神像拿到院子里化(烧)了,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就此,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去了。为了让二位神仙在天宫慎言,还要有一副对联,曰“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意思是到了天宫要说好话,回来时带回好运气。供奉的糖瓜是糖做的,很黏,就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要随便说话,言多有失,少说为佳。义是干肉,岁末十二月有多种称呼,其中最为熟知的当属腊月这一别称,这个月的天气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所以有腊月之称。
岁未十二月除了腊月这别称外,还有除月、末冬、腊冬、嘉平、季冬、严冬等别称,腊月现通常指农历十二月。
二十三糖瓜粘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中文名“二十三,糖瓜粘”的来历和传说:
“二十三、糖瓜粘”,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就是人常说的小年,这一天的俗习是“送灶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家家户户会敬献糖瓜(也有用芝麻糖、花生糖等代替),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习俗:
1、祭拜灶王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各家各户。
因此,在他汇报这一天,人们抢着在他出发前,向“神龛”(神像下桌案)上的灶王像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坐骑准备的饲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神像的嘴上,希望灶王爷替自己多多美言。
2、扫尘土
2、吃灶糖过了小年:腊月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紧迫与热闹。
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一天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打扫蜘蛛网,此时,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3、贴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而且窗花必须是大红色,多呈圆形。
将这些窗花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增添了喜气,表达了诉求,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4、贴春联
民间贴春联习俗的讲究是,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因此,咱们大中华的春联种类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春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蒙古族腊月二十三的民俗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蒙古族腊月二十三的民俗如下:
农历腊月二十三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根据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是北方小年,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也是蒙古族传统中一年一度的祭火节。在这一天,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蒙古族群众通过举行祭火仪式,祈求国泰民安、万物吉祥,祝愿生活幸福安康。
在蒙古族群众看来,火是神圣的,而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这一习俗已经沿袭近千年。在每年的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举行家族祭火活动,祈祷来年平安顺遂。
蒙古族腊月二十三一般指小年。介绍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等亚欧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以上内容参考:
腊月二十三又叫什么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是人们提前庆祝年到来的日子。是传统节日祀灶日,即祭送灶神。
【小年吃糖】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
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北方的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南方的习俗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也是“忙年”的开始,有扫尘、祭灶的风俗。所以业叫“祭灶节、灶王节、扫尘日”。
小年,通常指扫尘、祭灶的日子,被视为“忙年”的开始。
由于南北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
别 名
祭灶节、灶王节、扫尘日
应该是北方小年吧
腊月二十三是什么节日?
3、腊月二十五(1月19日),推磨做豆腐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杀灶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是岁终之月,也是迎春之月,许多民俗活动都在腊月盛行,虽然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但大都与迎春有关。
扫房也许是迎接春节的序幕。
祭灶之后,就算正式进入年关了,人们开始集中筹备年货。
“腊月二十七,宰羊又杀鸡”。到了二十七,也腊月三十是除夕就到了“年根”了,仿佛听到了春节的脚步声。早些年过春节,老盼的就是“过年解馋”,平时都省吃俭用,别说吃肉,就是吃白面也不是天天都能吃的,通常粗茶淡饭填饱肚子也就不错了,所以,就等到过年时大开“荤戒”。那时没有养殖专业户,一般都是自家养的猪羊鸡鸭,到腊月二十七就开宰了,上等的肉卖了换钱,次一点的肉和下水什么的,留着自己吃。
“二十八把面发”。大年三十之前,要蒸出好多吃食,有馒头,枣糕,丝糕(发糕),包子,黏糕,还要蒸些小猪小鼠之类的面食。二十八这天要发几大盆面,放在热炕头上捂好,温度高点面起的快,到晚上就可以蒸了。蒸面食,最讲究的是蒸上供馒头,面要发的好,蒸出来要白,圆,没裂纹。除了上供的馒头要等到过了年揭供之后才能吃之外,其它面食就可以边蒸边吃了。记得最深的,是那大大的肉包子,刚出锅热气腾腾,香的不能说。不知现在再吃那时的肉包子,是否还是那个味道?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腊月二十三是的什么节日?
各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地小年夜日期是不一样的,而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区的小年夜;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