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全诗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是拒绝的意思吗

相留醉,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并不是拒绝的意思,它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这句诗出自唐代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意思是说张恨水笔名得灵感于此!风雨无定,让人无奈。诗人在风雨中怀念远方的行人,想象对方被雨淋湿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并不是拒绝的意思。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全诗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全诗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全诗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全诗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是什么意思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就要凋谢,

春光未免太匆匆,

无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这首词不达意写的具体时间是暮春;地点当在囚居处;主人公是后主自己;内容是哀伤自己失国太快,长恨自己失国不可能复国。,夜晚的风!

春花雨,美人泪,给人留下多·李煜少醉,

如今何时再重逢

人生本长恨,恰如春水日日流向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南唐】李煜

这首“相见欢”词是的大词人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全词如下:

宋词三百首043-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题解

这首词哀哀欲绝,当作于俘虏生活中。

二、句解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指所有木本、草本花。杜甫《曲江对雨》:“林花著雨燕脂。”“谢了春红”就是凋调了。春花不全红,红是艳色,所以以红代表所有鲜艳的花。“太匆匆”,是用责怪的口吻表示不满,意即过分地快了,快得超过了人的想像。

上片借景抒情。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这句写被掳走时宫人们器送的情形。“胭脂”代指宫女。“留人醉”就是使人留恋,以至于如醉如痴。又“胭脂”是指宫女,但能和宫女团聚,那就是故国恢复了,所以这里有代表之意。“几时重”就是这种情况几时能再有呢?再有之意在不别,而在重相会。“几时重”是盼“重”,而又知不可能,所以在这儿是绝望的口气。所以: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几时重”就是不可能重,表达一种绝望之情。因此认识到:人生从来就是以离别了不能再会就借水长向东流不能复回一样为长恨的。“长恨”就是绵绵无绝期的恨,就是消除不了的恨。

下片是以别美人不能再会为长恨。美人有暗指意。

三、小析

(1)全词不达意用的都是象征的笔法。“林花”象征自己,“胭脂”以美人象征,不敢明言,而又不能不抒发内心的痛苦。涵咏中自能体会,艺术手法极高。(2)“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把无可奈何之情说得非常具体,你看朝雨晚风,你能奈何么?无可奈何的感觉,是虚的;朝雨晚风是自然的,具体的,人对此无能为力,也就无可奈何。以朝雨晚风表示无可奈何;因无可奈何而感觉到了朝雨晚风,其艺术性是很高的。晏殊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虽不见得由此脱出,说受这句的影响该是不过分的。(3)“处百人生长恨水长东”,极耐人涵咏,反复吟哦,不由人不击节叹赏,的确是千古名句。

出自《李煜李清照词详解》——靳极苍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作者是谁?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的悔恨就如同东逝的长江水,无法挽回!

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乌夜啼②

林花谢了春红,②

胭脂泪,③

几时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重,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作者】

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②谢:凋谢。②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④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相见欢

这首“相见欢”词是的大词人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全词如下: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那些宫娥们临行时流下的眼泪,想起来令人心醉,什么时候能与她们再次相逢?(胭脂泪一语双关,既指春天的红色花朵与人告别时的惨态,也指当时亡国北上时与宫女挥泪离别时的情态。)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题解

这首词哀哀欲绝,当作于俘虏生活中。

二、句解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指所有木本、草本花。杜甫《曲江对雨》:“林花著雨燕脂。”“谢了春红”就是凋调了。春花不全红,红是艳色,所以以红代表所有鲜艳的花。“太匆匆”,是用责怪的口吻表示不满,意即过分地快了,快得超过了人的想像。

上片借景抒情。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这句写被掳走时宫人们器送的情形。“胭脂”代指宫女。“留人醉”就是使人留恋,以至于如醉如痴。又“胭脂”是指宫女,但能和宫女团聚,那就是故国恢复了,所以这里有代表之意。“几时重”就是这种情况几时能再有呢?再有之意在不别,而在重相会。“几时重”是盼“重”,而又知不可能,所以在这儿是绝望的口气。所以: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几时重”就是不可能重,表达一种绝望之情。因此认识到:人生从来就是以离别了不能再会就借水长向东流不能复回一样为长恨的。“长恨”就是绵绵无绝期的恨,就是消除不了的恨。

下片是以别美人不能再会为长恨。美人有暗指意。

三、小析

(1)全词不达意用的都是象征的笔法。“林花”象征自己,“胭脂”以美人象征,不敢明言,而又不能不抒发内心的痛苦。涵咏中自能体会,艺术手法极高。(2)“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把无可奈何之情说得非常具体,你看朝雨晚风,你能奈何么?无可奈何的感觉,是虚的;朝雨晚风是自然的,具体的,人对此无能为力,也就无可奈何。以朝雨晚风表示无可奈何;因无可奈何而感觉到了朝雨晚风,其艺术性是很高的。晏殊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虽不见得由此脱出,说受这句的影响该是不过分的。(3)“处百人生长恨水长东”,极耐人涵咏,反复吟哦,不由人不击节叹赏,的确是千古名句。

出自《李煜李清照词详解》——靳极苍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李煜

相见欢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我想我说的够详细的啦,至于一个人想引用这句词时的心境,我想就不言而喻了吧!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转眼间花草就凋谢了春天的蕊红,一切都太快了!(林花,泛指草木的花。用林花衰落之速,隐指自己亡国之快!)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林花之所以凋谢得快,是因为有寒风苦雨的摧残!(隐指家国之所以灭亡迅速使赵宋大军的入侵打击,而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事情!无可奈何。也是为自己亡国的开脱。)

请问一下"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句话出自哪首诗,全诗是什么?谢谢!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不能怨“春红”呀,早晨落使花寒雨,晚上吹摧花残之风,有什么办法呢!赵佶《燕山亭》“易得凋零碎,更多少无情风雨”所表意与此正同。词中所惜者是林花,而其实是哀伤自己,是用花表己。

乌 夜 啼·李煜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品“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评】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之作。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南唐·李煜《相见欢》

[今译]人生之长恨,水之东流,都是自然之理。

[赏析]此词通过伤春来抒发自伤身世之感,当系降宋后所作。这一句词人从一个亡国之君的立足点总结出一条人生哲理,把自然现象与个人感情结合在一起,极其凝练而富于感染力,因而往往引起不幸者的共鸣。他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论者以为美中不足在“恰似”两字,因为这样点明了反觉得意味很浅。此句泯尽比喻之迹,笔致更觉深婉。

[原作]林花谢了春江,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乌 夜 啼·李煜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我读到的也是“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应该是这样吧。

林花谢了春红,

胭脂泪,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春如旧,人空瘦,东风恶,人情薄,怀愁绪,几年离愁,一声叹息错错错是出自哪一首

词的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妻被迫离异的巨大哀痛,也分为两层。

出自李煜-《相见欢》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扩展资料:

李煜,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九七五年,宋曹彬破金陵,煜降宋,封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铚《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所毒毙。煜善为诗词,著作甚多,惟已散逸。后人辑存,仅诗词数十篇而已。

李煜在上是一个昏君,在文学上却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其主要成就在诗词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如《长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后,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阵子》,《浪淘沙》等。

参考资料:

前半首出自李煜的《相见欢》,另外一版本也称《乌夜啼》,后半首出自陆游的《钗头凤》。

相见欢-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钗头凤——陆游

朝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代:宋代

作者: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你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縢酒的杯子。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欢情被吹得那样稀薄。满杯酒像是一杯忧愁的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遥想当初,只能感叹:错,错,错!

美丽的春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白白相思地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脂红,又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满春的桃花凋落在寂静空旷的池塘楼阁上。永远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是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遥想当初,只能感叹:莫,莫,莫!

鉴赏

作者:佚名

这首词写的是陆游自己的爱情悲剧。

词的上片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分两层意思。

开头三句为上片的层,回忆往昔与唐氏偕游沈园时的美好情景:“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虽说是回忆,但因为是填词,而不是写散文或回忆录之类,不可能把整个场面全部写下来,所以只选取一个场面来写,而这个场面,又只选取了一两个富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情事细节来写。“红酥手”,不仅写出了唐氏为词人殷勤把盏时的美丽姿态,同时还有概括唐氏全人之美(包括她的内心美)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柔情密意以及他们婚后生活的美满与幸福。第三句又为这幅春园夫妻把酒图勾勒出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背景,点明了他们是在共赏春色。而唐氏手臂的红润,酒的黄封以及柳色的碧绿,又使这幅图画有了明丽而又和谐的色彩感。

“东风恶”数句为第二层,写词人被迫与唐氏离异后的痛苦心情。上一层写春景春情,无限美好,到这里突然一转,激愤的感情潮水一下子冲破词人心灵的闸门,无可遏止地宣泄下来。“东风恶”三字,一语双关,含蕴很丰富,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症结所在。本来,东风可以使大地复苏,给万物带来勃勃的生机,但是,当它狂吹乱扫的时候,也会破坏春容春态,下片所云“桃花落,闲池阁”,就正是它狂吹乱扫所带来的后果,因此说它“恶”。然而,它主要是一种象喻,象喻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恶”势力。至于陆母是否也包含在内,应该是不能否认的,只是由于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才不得不以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出之。下面一连三句,又进一步把词人怨恨“东风”的心理抒写了出来,并补足一个“恶”字:“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美满姻缘被迫拆散,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使他们两人在感情上遭受巨大的折磨和痛苦,几年来的离别生活带给他们的只是满怀愁怨。这正如烂漫的春花被无情的东风所摧残而凋谢飘零。接下来,“错,错,错”,一连三个“错”字,连迸而出,是错误,是错落,更是错责,感情极为沉痛。但这到底是谁错了呢?是对自己当初“不敢逆尊者意”而终“与妇诀”的否定吗?是对“尊者”的压迫行为的否定吗?是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否定吗?词人没有明说,也不便于明说,这枚“千斤重的橄榄”(《红楼梦》语)留给了读者来噙,来品味。这一层虽直抒胸臆,激愤的感情如江河奔泻,一气贯注;但又不是一泻无余,其中“东风恶”和“错,错,错”几句就很有味外之味。

换头三句为层,写沈园重逢时唐氏的表现。“春如旧”承上片“满城春色”句而来,这又是此时相逢的背景。依然是从前那样的春日,但是,人却今非昔比了。以前的唐氏,肌肤是那样红润,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而此时的她,经过“东风”的无情摧残,憔悴了,消瘦了。“人空瘦”句,虽说写的只是唐氏容颜方面的变化,但分明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像词人一样,她也为“一怀愁绪”折磨着;像词人一样,她也是旧情不断,相思不舍。不然,就不会如此消瘦。写容颜形貌的变化来表现内心世界的变化,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很常用的手法,而在“人”“瘦”之间加一个“空”字却另有深意。“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古·陌上桑》)从婚姻关系说,两人早已各不相干了,事已至此,那这个“瘦”就是白白为相思而折磨自己。著此一字,就把词人那种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等等,全都表现了出来。“泪痕”句通过刻画唐氏的表情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此次相逢时她的心情状态。旧园重逢,念及往事,她不能不哭,不能不泪流满面。但词人没直接写泪流满面,而是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她“泪痕红浥鲛绡透”,显得更委婉,更沉着,也更形象,更感人。而一个“透”字,不仅见其流泪之多,亦见其伤心之甚。上片第二层写词人自己,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这里写唐氏时却改变了手法,只写了她容颜体态的变化和她痛苦的心情由于这一层所写的都是词人眼中看出的,所以又具有了“一时双情俱至”的艺术效果。可见词人,不仅深于情,而且深于言。

词的几句,是下片的第二层,写词人与唐氏相遇以后的痛苦心情。“桃花落”两句与上片的“东风恶”句前后照应,又突出写景虽是写景,但同时也隐含出人事。桃花凋谢,园林冷落,这只是物事的变化,而人事的变化却更甚于物事的变化。像桃花一样美丽姣好的唐氏,也被无情的“东风”摧残折磨得憔悴消瘦了;词人自己的心境,也像“闲池阁”一样凄寂冷落了。一笔而兼有二意很巧妙,也很自然。下面又转入直接赋情:“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两句虽只寥寥八字,却很能表现出词人自己内心的痛苦之情。虽说自己情如山石,痴心不改,但是,这样一片赤诚的心意,却难以表达。明明在爱,却又不能去爱;明明不能去爱,却又割不断这爱缕情丝。刹那间,有爱,有恨,有痛,有怨,再加上看到唐氏的憔悴容颜和悲戚情状所产生的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真是百感交集,万箭簇心,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再一次冲胸破喉而出:“莫,莫,莫!”意谓:事已至此,再也无可补救、无法挽回了,这万千感慨还想它做什么,说它做什么?于是快刀斩乱麻:罢了,罢了,罢了!明明言犹未尽,意犹未了,情犹未终,却偏偏这么不了了之,而在极其沉痛的喟叹声中全词也就由此结束了。

这首词始终围绕着沈园这一特定的空间来安排自己的笔墨,上片由追昔到抚今,而以“东风恶”转捩;过片回到现实,以“春如旧”与上片“满城春色”句相呼应,以“桃花落,闲池阁”与上片“东风恶”句相照应,把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情事和场景历历如绘地叠映出来。全词多用对比的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时的美好情景写得逼切如现,就越使得他们被迫离异后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越显出“东风”的无情和可憎,从而形成感情的强烈对比。

再如上片写“红酥手”,下片写“人空瘦”,在形象、鲜明的对比中,充分地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唐氏带来的巨大精神折磨和痛苦。全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再加上“错,错,错”和“莫,莫,莫”先后两次感叹,荡气回肠,大有恸不忍言、恸不能言的情致。

总而言之,这首词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在何种心境下写成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在内心遗憾、哀叹世事无常的心境下写的,表达了他对鲜活生命终还要逝去的哀叹,寄托着作者失去家园后的无尽哀伤。

译文

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对晚春残迹的描绘中体现了对生活的无限失望。表面上是送别春天,实质上却表达了“人长大恨水向东长”的深沉哀怨。

当时是在一种特别失意的情况下写下的;表达了他自己悲伤的情感,感叹了人生的无常。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