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欣赏孟浩然 李白写的关于孟浩然的诗有哪些?
李白为什么会喜欢孟浩然?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李白欣赏孟浩然 李白写的关于孟浩然的诗有哪些?
李白欣赏孟浩然 李白写的关于孟浩然的诗有哪些?
李白欣赏孟浩然 李白写的关于孟浩然的诗有哪些?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李白眼里的孟浩然可以用哪一句诗来形容?
《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阅读|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盛唐之音” 自有它高昂的时代旋律,在这个大合唱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呈现着一种奋发精神和豪迈风度,决不是宋以后那种文弱书生和谦谦君子。在这里,“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自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李泽厚 《美的历程》)一向被人们视作悲苦的离别,也一反“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的老调,而变得诗情画意,潇洒起来。不是么?请看盛唐两位诗人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旁所留下的一幕。
时间正是阳春三月,和风丽日,烟花迷濛,江夏黄鹤楼下,诗人孟浩然正握别好友李白,准备到广陵(今扬州)去,江水悠悠,别情依依,两人难舍难分,最终还是互道珍重,孟浩然登船而去。顺水行舟,船渐行渐远,李白随着船的远去,也一步步登上高处,目送着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然而他仍然翘首凝望,帆影消失了,极目之处只有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苍茫的水天交接之处……
这里只有友情,没有悲伤;只有信心,没有担忧。分别的双方理智而潇洒,笃厚而轻松,仿佛这不是一次故人难舍的离别,而是一次充满诗情画意的体验。太平盛世,环境与心境决定了诗的意境。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出川后酒隐安陆,漫游襄阳的时候。此时的李白,尚且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幻想,在上“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范传正《唐左拾遗韩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立志“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展现在他眼前的世界几乎到处旋转着玫瑰色的光环。他发奋着,追求着,大千世界几乎任他驰骋。而此时大李白十多岁的孟浩然,已经诗名满天下了。他善写山水田园诗,和另一位诗人王维是这一诗派的代表者。李白对孟浩然非常敬慕,其《赠孟浩然》一诗便表达了这种崇敬的心情:
吾爱孟夫子,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描绘了孟浩然儒雅、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佩之情。李白如此仰幕孟浩然,并不是因为孟浩然的名气之大,而是因为他们两人在思想上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孟浩然虽然以一个隐逸诗人出名,但和李白一样,也有着热切的用事之心,只不过是在抱负无法实现的时候,才归隐山林,从诗酒中寻求某种安慰和乐趣。另外,孟浩然平生重义好施、蔑视权贵的性格,也同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的豪举相仿佛。因此,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二人江夏相见及相别,是在阳春三月,一年风光最宜人的时候。江水如兰,繁花似锦,长江两岸盛开的百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绒瓣盈盈,嫩蕊颤颤,粉雾腾腾,每朵花,每片花周围都象是弥漫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这种花开含烟的景色,慧心的诗人是最有体会的:“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杜甫《清明》)“艳蕊鲜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权德舆《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歌》)“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罗隐 《牡丹》)李白自己也是深有体会的:“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日 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长相思》)这种花之烟景恰好伴孟浩然一路之行,如诗如画,岂不惬意,无形中冲淡了离别之愁,为此次送行平添了愉悦而美好的色彩。且此日离别,虽是“西辞”江夏名胜黄鹤楼,但要去的地方也不是什么荒凉之所,而是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扬州。从仙人乘鹤而飞的地方起程,去到“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姚合 《扬州春词》)的地方,自然会令人产生一种联想和向往之情。如此时代,如此友谊,如此环境的离别,还有什么悲苦和忧伤呢?只有愉快和憧憬以及丝毫没有感伤的别情。
读这首诗,总会自然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形象,尤其是结句所造成的效果更加强烈。孟浩然登舟东下了,李白却一直在江边伫立着,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人的轮廓看不清了,帆也模糊了,那缩成的一个小点也消失在水天交界线上。只是在这个时候,诗人的高度注意力才开始分散,才注意到“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通过这一伫立凝目的形象,就完全表现了出来,似乎只有这样描写,才能表达此时之情。这大概就是“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黄生 《唐诗摘抄》)的缘故吧。诗的结尾使人联想起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冷朝阳的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长空流”(《送红线》);又想起李白自己的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江夏行》);“云帆远望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送行》)。看来这位飘逸的诗人送别朋友,都是远望帆影没入碧空之中,心思尽付于一江流水。在诗人来说,深情厚意,恐怕只有那随人远去的江水是最能领会和最能传达的。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仅供参考。
《送孟浩然之广陵》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又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二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
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三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李白的《赠孟浩然》的赏析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为近焉。”(《李诗纬》)本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很好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