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催春侗族大歌简析 欣赏课布谷催春音乐教案

侗族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标准英文译名:Kam Grand Choirs)是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布谷催春侗族大歌简析 欣赏课布谷催春音乐教案布谷催春侗族大歌简析 欣赏课布谷催春音乐教案


布谷催春侗族大歌简析 欣赏课布谷催春音乐教案


布谷催春侗族大歌简析 欣赏课布谷催春音乐教案


侗族大歌的历史发展

侗族是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现有人口26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而在贵州省的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多的县,有侗族人口35万。侗族居住的地方不仅风光秀美、民风淳朴,而且侗族也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民间音乐。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关于侗族 、侗族歌舞、五月蝉虫唱得好的评说、侗族歌舞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侗族全国有万人口,其中仅贵州省黎平县就占了,黎平是侗族大县,被称为"侗族之都"。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多通汉语。1958年制定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拼音文字方案。

侗族宗教信仰多为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

侗族主食是大米或糯米。侗族饮食方面喜吃酸辣味,其中酸味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有"侗不离酸"、"侗不离辣"的俗语。侗族还喜欢吃烧烤之物,有烤肉、烤鱼、烤辣椒、烤西红柿等,其外侗族还喜欢吃羊瘪、牛瘪、蝗虫、蜜蜂等。

侗族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谚语。侗族有自己的民族戏曲--侗戏。侗族民间音乐有名的是"侗族大歌",它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八十年代"侗族大歌"曾参加法国巴黎艺术节,其精悍演出震惊整个巴黎,被法国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侗族的萧与笛也是传统乐器之一。

侗族以建筑艺术见长。鼓楼、侗寨、花桥、戏台等不用一钉一铆的木制建筑为"古建筑的一个品种",民间木制建筑的光辉,在建筑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

侗族的民间手工制品有刺绣、编织、彩绘、雕刻、剪纸和刻纸等,大都实用美观,富有鲜明特色。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

侗族传统节日有"新婚节"、"吃新节"、"祭牛神节"。"新婚节"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的个卯日,常有数十对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吃新节"这天除了吃新米饭,供奉祖先外,还要唱侗戏,进行斗牛活动。

大型侗族歌舞:

哆嘎哆耶

(文学脚本)

站在湘桂黔交界的三省坡上放眼而望,群山环抱中的二百六十万侗族同胞,纳天地灵秀,沐江南奇照,携大自然之和谐,揽人间万种风情,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以鼓楼为中心的侗族文化。和谐侗乡,独具魅力,轻歌曼舞,泻灵溢韵,展一片福地洞天。

序曲

『字幕:一支队伍站在空旷的田野,百褶裙的魅力和芦笙衣的神秘舞动着侗家人的心曲。饭养身,歌养心。侗家人以青山作背景,大地作舞台,不要乐队,无需化妆,本色的原生态音乐,是侗家人的和谐之声。

1.侗族大歌

2.芦笙踩堂

『幕启:远景,群山起伏,百花吐艳,大地一片春意盎然;近景,云缭雾绕,炊烟缥缈,侗家鼓楼耸立其中,景色犹为美丽。

『几声虫语,几声鸟鸣,几声蛙鼓,仿佛天籁之音徐徐传来,侗家人陶醉在鸟鸣虫唱之中。于是,三月滚滚春潮,侗寨一片歌声。

『大歌声声,由远而近。女子无伴奏多声部大歌队踏着轻柔的脚步,轻摆罗裙,缓缓走来。她们三五成群,有的在鼓楼前捶布,有的在吊脚楼上纺纱,有的在田间地头锄地,有的在小溪旁浣衣浆衫。

『音律飘动,歌声嘹亮。时而清脆悠扬,柔情四射;时而雄浑高亢,气势磅礴;时而激越明快,如行云流水;时而舒缓从容,似盈盈清波。百鸟歌唱,布谷催春。侗家姑娘盛装银饰光彩夺目。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