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鳗鱼怎样养好吃(养殖鳗鱼多少钱一斤)
本文目录一览:
七彩鳗鱼如何饲养!喂什么?好养嘛?
鳗鱼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故享有水中人参,长期以来我国成鳗养殖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南部沿海地区。东台巿温泉养鳗场率先在长江以北露天养殖成鳗试验并取得较好的效益。现将该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养殖鳗鱼怎样养好吃(养殖鳗鱼多少钱一斤)
养殖鳗鱼怎样养好吃(养殖鳗鱼多少钱一斤)
养殖鳗鱼怎样养好吃(养殖鳗鱼多少钱一斤)
一、池塘条件
该场地处里下河地区,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交通和电力方便。池塘面积156亩,单个塘口面积8~12亩,计16个塘口,每个塘口均能单独进排水,并配备有1~2台增氧机和2~3个固定食台。
二、养殖技术
1、池塘的整修与消毒
春节后对池塘进行整修,干塘曝晒,4月中旬每亩用35千克生石灰和水泼酒全池(包括塘边)消毒,5月上旬进水15~20公分,每亩用20斤茶籽饼进行清塘、清杂、增肥。
2、鱼种放养
为延长鳗鱼最适生长期,鳗苗前期一直在配有锅炉,温度为28摄氏度的大棚恒温室内养殖,6月初水温恒定在24摄氏度以上放入土池,放养规格为60~100尾/千克,放苗时用进行消毒,并分规格分塘,每亩放养量1800尾左右。
3、水质管理
做好水质调控工作是鳗鱼取得高产高效的关键所在。一是勤换水,每月加换水2~3次,每次15公分,特别是在养殖后期需勤换水,并加大换水量。二是勤开增氧,塘口配备水车式增氧机,视天气情况调节增氧时间,在养殖后期,特别是高温季节,每天增氧时间不低于8小时,提高溶氧来改善池塘水环境。三是定期使用生物制剂,在养殖后期由于塘存量大,残饵、物较多,水质易变坏,我们每月用1~2次em菌原露500克/亩,另外适当使用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等。
4、饲料投喂
根据鳗鱼的不同生长期调节饲料的配方,饲料蛋白不低于45%,脂肪含量低于8%,视水温、天气和吃食情况/日天,饲料量占鱼体量的2~3%。每7~10天调整一次投饲量,日投饲次数为2次,投喂前用饲料搅拌机搅拌并加适量的豆油,饲料都投在固定的食台上,以减少饲料失散,便于观察鳗鱼吃食动态。
三、病害防治
养殖期间每隔15天杀菌、杀虫一次,同时定时使用生物制剂和水质改良剂,此外每月使用2次大黄、黄莲、大蒜等中草粉碎与饲料拌和投喂,这样可有效预防和降低疾病发生,近几年来该场采取上巿措施后成活率均在90%以上。
四、轮捕轮放及越冬管理
轮捕轮放是鳗鱼养殖的增产技术,主要在于符合鳗的生长规律。鳗鱼生长至7月份鳗鱼有50%达到规格鳗(0.4斤/尾),符合出口要求,每隔1个月捕一次,轮捕前停食1~2天。
越冬管理是我地区成鳗养殖的瓶颈。该场通过秋季育肥和加大水位保证了鳗鱼顺利越冬。10月份以后随着水温逐步下降,在保证吃食的同时,在饲料中加大脂肪含量,直到水温降至10摄氏度停食停喂。在越冬期水位保持在2米左右,水表结冰时及时破冰,以防冻上,确保成活率。
1、选择池塘:池塘要位于光照充足、水源充足的地方,周围要种植水花生等植物用来遮阴,池边可设置围栏或网围栏。2、清塘消毒:清除淤泥,整平池底,开挖入水口和排水口,再用生石灰对池塘消毒,消毒后注水0.6-0.7米,然后施入有机肥,培养天然饵料。3、投放鱼种:用食盐水对鳗种进行消毒后再放苗入池,幼鱼的放养密度为4000-5000条/1000平方米,放苗半个月后将池水的深度增加至1.5米。
一、鳗鱼怎么养
1、选择池塘
(1)养殖池塘应位于光照充足、水源充足且通风的地方,池塘周围要种植一些植物,比如水花生(高度要达到0.8-1米),这样可起到遮阴效果。
(2)土池面积不宜过大,为防止鳗鱼外逃,可在池边设置围栏或网围栏。
2、清塘消毒
(1)清除池底的淤泥,然后将其整平,开挖入水口和排水口。
(2)放种入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对池塘做消毒处理,用量为100-125公斤/1000平方米,这样可灭杀其中的野杂鱼类和有害生物。
(3)经过消毒后,于种苗入池前5-7天注入新水,注水深度为0.6-0.7米,入水口要用60目的筛网过滤水质。
(4)注水后要施入腐熟的猪粪作为基肥,施肥量为300-400公斤/1000平方米,以便为鳗鱼培育天然饵料,待水质变成浅绿色或黄棕色后即可放入鳗种。
3、投放鱼种
(1)鳗鱼种要求体色为灰色,富有弹性,游泳活跃,相同类型的规格应该整齐,否则它们会互相竞争,影响弱势一方的喂养。
(2)鳗鱼的生长适温为20-28℃,其投放时间以2月份下旬至3月份中旬为宜,投放前要将鳗种放入水中浸泡20-030分钟,使其适应水温。
(3)当袋子内外的温度距小于5℃时,将其拆开并用小水盆装2-3盆水,然后倒入其中,这样可让鳗种逐渐从高溶解氧状态适应低溶解氧状态。
(4)投放前还需对鳗种做消毒处理,方法为向每100斤水中添加0.75-1公斤食盐,然后放入鳗种浸洗15-20分钟。
(5)幼鱼的放养密度为4000-5000条/1000平方米,若规格达到50克左右/条,则密度要控制在3000-4000/1000平方米,若规格达到100克,则密度要控制在2000-3000/1000平方米。
(6)放苗入池15天后,将池水的深度增加至1.5米。
4、投喂饲料
(1)一般可主喂市场上出售的特殊复合饲料,每50公斤饲料可添加维生素50-60克+鱼肝油1.5-2公斤,养殖幼鳗时还需适当增加用量。
(2)若缺少特殊饲料,可将蚕茧、小鱼、牲畜内等动物饲料作为替代品,但要确保粗蛋白质的含量超过40%。
(3)按照“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进行投喂。定时:养殖幼鱼时,每天早上8点、下午4点进行投喂,待规格超过100克后,可在每天早上8-9点投喂1次。定位:在固定的食台上投放饲料,每1000平方米土池可设置2-3个食台。定质:饲料要确保新鲜干净、比较柔软或坚硬适中(加水量的1.2-1.3倍)、不会变质。定量:日喂食量为鳗鱼体重的1.5-2.5%,确保它们在12小时内吃完,也可以根据天气、水温、水质、鳗鱼的大小和消化情况来决定喂食量。
5、日常管理
(1)每天早上、晚上分别巡塘1次,注意观察鳗鱼的摄食情况,做好雨后检查、排水工作等,避免鳗鱼外逃。
(2)平时每隔10-15天注1次新水,夏秋季节每隔5-7天注1次,注水量约为整个水池的10%。
(3)将水质的PH值保持在7-8.5,PH过低时,每1000平方米面积用15-20公斤生石灰进行调节,PH值过高时,应及时更换新水。
二、鳗鱼和黄鳝的区别
1、科属不同
(1)鳗鱼: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鳗鲡目、鳗鲡亚目鱼类。
(2)黄鳝: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热带及暖温带鱼类。
2、外观不同
(1)鳗鱼:幼鱼体长为6厘米左右,体重为0.1克左右,成鱼个体可达到45厘米左右,体重可达到1600克左右。头部较狭小,身体较薄且透明,类似于叶片,可随着洋流进行长距离漂移。
(2)黄鳝:体长约为20.7厘米左右,体表无鳞或具有较小的鳞片。头部较大,形状为锥形,吻部较尖,身体细长呈蛇形,背、臀鳍较低,绕过尾端相连,喉部有1个外鳃孔,前段呈管状,至尾渐侧扁,尾端扁细。
3、产地不同
(1)鳗鱼:我国的鳗鱼主要分布于长江、闽江、珠江流域、海南岛及其他江河湖泊中,世界上的鳗鱼主要部分在热带、温带地区,除了欧洲鳗和美洲鳗分布在大西洋外,其余均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
(2)黄鳝:在我国渝、湘、鄂、川、皖、豫、云、贵等地方均有分布,喜欢在安静的水域中生活,平时在水底静卧。夏季外出觅食活动,11-12月份在洞内潜伏,尤其是水边的泥洞和石缝中。
1、合理设计养殖池塘。海鳗养殖的池塘一般选用10-20亩左右为宜,进排水方便,换水条件要好,池塘平均水位在1.2m以上,塘坝要求坚实、牢固、没有洞穴。
2、进行投饵管理。海鳗养殖的饵料一般选用新鲜小带鱼、蓝圆鲹、青鲇鱼等,在新鲜饵料紧张时,也可选用冷冻或晒干的小杂鱼虾,投喂前将饵料冲洗干净。
3、池塘换水管理。海鳗刚入池时,由于池内环境与海区环境的异,海鳗活动激烈,发生“反胃”和分泌粘液,入池1至2天要保持新鲜的水质,须加大换水量,日换水100%
4、注意防止出现鱼病。在海鳗养殖过程中,最常出现的是肠炎病,发病原因主要是高温季节水质不爽、投喂变质饵料及鱼摄食过多等。
5、进行其他相关管理。如坚持勤巡塘、勤观察,每天巡塘1至2次,检查堤坝、平板网、闸门是否有缺口,漏洞等。
日本千叶县市原市的永野德先生在小河川底部设置了一个诱捕鳗鱼的竹筒,一周后在筒内发现了一尾长约50公分,呈黑、白、橙色相间的七彩鳗鱼,放在家里用泥鳅喂养。据悉,这是鳗色素变异的白化个体的一种,在世界是极为罕见
鳗鱼怎么养,鳗鱼和黄鳝的区别
鳗鱼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故享有水中人参,长期以来我国成鳗养殖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南部沿海地区。东台巿温泉养鳗场率先在长江以北露天养殖成鳗试验并取得较好的效益。现将该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一、池塘条件
该场地处里下河地区,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交通和电力方便。池塘面积156亩,单个塘口面积8~12亩,计16个塘口,每个塘口均能单独进排水,并配备有1~2台增氧机和2~3个固定食台。
二、养殖技术
1、池塘的整修与消毒
春节后对池塘进行整修,干塘曝晒,4月中旬每亩用35千克生石灰和水泼酒全池(包括塘边)消毒,5月上旬进水15~20公分,每亩用20斤茶籽饼进行清塘、清杂、增肥。
2、鱼种放养
为延长鳗鱼最适生长期,鳗苗前期一直在配有锅炉,温度为28摄氏度的大棚恒温室内养殖,6月初水温恒定在24摄氏度以上放入土池,放养规格为60~100尾/千克,放苗时用进行消毒,并分规格分塘,每亩放养量1800尾左右。
3、水质管理
做好水质调控工作是鳗鱼取得高产高效的关键所在。一是勤换水,每月加换水2~3次,每次15公分,特别是在养殖后期需勤换水,并加大换水量。二是勤开增氧,塘口配备水车式增氧机,视天气情况调节增氧时间,在养殖后期,特别是高温季节,每天增氧时间不低于8小时,提高溶氧来改善池塘水环境。三是定期使用生物制剂,在养殖后期由于塘存量大,残饵、物较多,水质易变坏,我们每月用1~2次em菌原露500克/亩,另外适当使用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等。
4、饲料投喂
根据鳗鱼的不同生长期调节饲料的配方,饲料蛋白不低于45%,脂肪含量低于8%,视水温、天气和吃食情况/日天,饲料量占鱼体量的2~3%。每7~10天调整一次投饲量,日投饲次数为2次,投喂前用饲料搅拌机搅拌并加适量的豆油,饲料都投在固定的食台上,以减少饲料失散,便于观察鳗鱼吃食动态。
三、病害防治
养殖期间每隔15天杀菌、杀虫一次,同时定时使用生物制剂和水质改良剂,此外每月使用2次大黄、黄莲、大蒜等中草粉碎与饲料拌和投喂,这样可有效预防和降低疾病发生,近几年来该场采取上巿措施后成活率均在90%以上。
四、轮捕轮放及越冬管理
轮捕轮放是鳗鱼养殖的增产技术,主要在于符合鳗的生长规律。鳗鱼生长至7月份鳗鱼有50%达到规格鳗(0.4斤/尾),符合出口要求,每隔1个月捕一次,轮捕前停食1~2天。
越冬管理是我地区成鳗养殖的瓶颈。该场通过秋季育肥和加大水位保证了鳗鱼顺利越冬。10月份以后随着水温逐步下降,在保证吃食的同时,在饲料中加大脂肪含量,直到水温降至10摄氏度停食停喂。在越冬期水位保持在2米左右,水表结冰时及时破冰,以防冻上,确保成活率。
1、选择池塘:池塘要位于光照充足、水源充足的地方,周围要种植水花生等植物用来遮阴,池边可设置围栏或网围栏。2、清塘消毒:清除淤泥,整平池底,开挖入水口和排水口,再用生石灰对池塘消毒,消毒后注水0.6-0.7米,然后施入有机肥,培养天然饵料。3、投放鱼种:用食盐水对鳗种进行消毒后再放苗入池,幼鱼的放养密度为4000-5000条/1000平方米,放苗半个月后将池水的深度增加至1.5米。
一、鳗鱼怎么养
1、选择池塘
(1)养殖池塘应位于光照充足、水源充足且通风的地方,池塘周围要种植一些植物,比如水花生(高度要达到0.8-1米),这样可起到遮阴效果。
(2)土池面积不宜过大,为防止鳗鱼外逃,可在池边设置围栏或网围栏。
2、清塘消毒
(1)清除池底的淤泥,然后将其整平,开挖入水口和排水口。
(2)放种入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对池塘做消毒处理,用量为100-125公斤/1000平方米,这样可灭杀其中的野杂鱼类和有害生物。
(3)经过消毒后,于种苗入池前5-7天注入新水,注水深度为0.6-0.7米,入水口要用60目的筛网过滤水质。
(4)注水后要施入腐熟的猪粪作为基肥,施肥量为300-400公斤/1000平方米,以便为鳗鱼培育天然饵料,待水质变成浅绿色或黄棕色后即可放入鳗种。
3、投放鱼种
(1)鳗鱼种要求体色为灰色,富有弹性,游泳活跃,相同类型的规格应该整齐,否则它们会互相竞争,影响弱势一方的喂养。
(2)鳗鱼的生长适温为20-28℃,其投放时间以2月份下旬至3月份中旬为宜,投放前要将鳗种放入水中浸泡20-030分钟,使其适应水温。
(3)当袋子内外的温度距小于5℃时,将其拆开并用小水盆装2-3盆水,然后倒入其中,这样可让鳗种逐渐从高溶解氧状态适应低溶解氧状态。
(4)投放前还需对鳗种做消毒处理,方法为向每100斤水中添加0.75-1公斤食盐,然后放入鳗种浸洗15-20分钟。
(5)幼鱼的放养密度为4000-5000条/1000平方米,若规格达到50克左右/条,则密度要控制在3000-4000/1000平方米,若规格达到100克,则密度要控制在2000-3000/1000平方米。
(6)放苗入池15天后,将池水的深度增加至1.5米。
4、投喂饲料
(1)一般可主喂市场上出售的特殊复合饲料,每50公斤饲料可添加维生素50-60克+鱼肝油1.5-2公斤,养殖幼鳗时还需适当增加用量。
(2)若缺少特殊饲料,可将蚕茧、小鱼、牲畜内等动物饲料作为替代品,但要确保粗蛋白质的含量超过40%。
(3)按照“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进行投喂。定时:养殖幼鱼时,每天早上8点、下午4点进行投喂,待规格超过100克后,可在每天早上8-9点投喂1次。定位:在固定的食台上投放饲料,每1000平方米土池可设置2-3个食台。定质:饲料要确保新鲜干净、比较柔软或坚硬适中(加水量的1.2-1.3倍)、不会变质。定量:日喂食量为鳗鱼体重的1.5-2.5%,确保它们在12小时内吃完,也可以根据天气、水温、水质、鳗鱼的大小和消化情况来决定喂食量。
5、日常管理
(1)每天早上、晚上分别巡塘1次,注意观察鳗鱼的摄食情况,做好雨后检查、排水工作等,避免鳗鱼外逃。
(2)平时每隔10-15天注1次新水,夏秋季节每隔5-7天注1次,注水量约为整个水池的10%。
(3)将水质的PH值保持在7-8.5,PH过低时,每1000平方米面积用15-20公斤生石灰进行调节,PH值过高时,应及时更换新水。
二、鳗鱼和黄鳝的区别
1、科属不同
(1)鳗鱼: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鳗鲡目、鳗鲡亚目鱼类。
(2)黄鳝: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热带及暖温带鱼类。
2、外观不同
(1)鳗鱼:幼鱼体长为6厘米左右,体重为0.1克左右,成鱼个体可达到45厘米左右,体重可达到1600克左右。头部较狭小,身体较薄且透明,类似于叶片,可随着洋流进行长距离漂移。
(2)黄鳝:体长约为20.7厘米左右,体表无鳞或具有较小的鳞片。头部较大,形状为锥形,吻部较尖,身体细长呈蛇形,背、臀鳍较低,绕过尾端相连,喉部有1个外鳃孔,前段呈管状,至尾渐侧扁,尾端扁细。
3、产地不同
(1)鳗鱼:我国的鳗鱼主要分布于长江、闽江、珠江流域、海南岛及其他江河湖泊中,世界上的鳗鱼主要部分在热带、温带地区,除了欧洲鳗和美洲鳗分布在大西洋外,其余均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
(2)黄鳝:在我国渝、湘、鄂、川、皖、豫、云、贵等地方均有分布,喜欢在安静的水域中生活,平时在水底静卧。夏季外出觅食活动,11-12月份在洞内潜伏,尤其是水边的泥洞和石缝中。
海鳗养殖技术很多人不懂,海鳗养殖技术要点是什么?
鳗鱼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故享有水中人参,长期以来我国成鳗养殖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南部沿海地区。东台巿温泉养鳗场率先在长江以北露天养殖成鳗试验并取得较好的效益。现将该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一、池塘条件
该场地处里下河地区,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交通和电力方便。池塘面积156亩,单个塘口面积8~12亩,计16个塘口,每个塘口均能单独进排水,并配备有1~2台增氧机和2~3个固定食台。
二、养殖技术
1、池塘的整修与消毒
春节后对池塘进行整修,干塘曝晒,4月中旬每亩用35千克生石灰和水泼酒全池(包括塘边)消毒,5月上旬进水15~20公分,每亩用20斤茶籽饼进行清塘、清杂、增肥。
2、鱼种放养
为延长鳗鱼最适生长期,鳗苗前期一直在配有锅炉,温度为28摄氏度的大棚恒温室内养殖,6月初水温恒定在24摄氏度以上放入土池,放养规格为60~100尾/千克,放苗时用进行消毒,并分规格分塘,每亩放养量1800尾左右。
3、水质管理
做好水质调控工作是鳗鱼取得高产高效的关键所在。一是勤换水,每月加换水2~3次,每次15公分,特别是在养殖后期需勤换水,并加大换水量。二是勤开增氧,塘口配备水车式增氧机,视天气情况调节增氧时间,在养殖后期,特别是高温季节,每天增氧时间不低于8小时,提高溶氧来改善池塘水环境。三是定期使用生物制剂,在养殖后期由于塘存量大,残饵、物较多,水质易变坏,我们每月用1~2次em菌原露500克/亩,另外适当使用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等。
4、饲料投喂
根据鳗鱼的不同生长期调节饲料的配方,饲料蛋白不低于45%,脂肪含量低于8%,视水温、天气和吃食情况/日天,饲料量占鱼体量的2~3%。每7~10天调整一次投饲量,日投饲次数为2次,投喂前用饲料搅拌机搅拌并加适量的豆油,饲料都投在固定的食台上,以减少饲料失散,便于观察鳗鱼吃食动态。
三、病害防治
养殖期间每隔15天杀菌、杀虫一次,同时定时使用生物制剂和水质改良剂,此外每月使用2次大黄、黄莲、大蒜等中草粉碎与饲料拌和投喂,这样可有效预防和降低疾病发生,近几年来该场采取上巿措施后成活率均在90%以上。
四、轮捕轮放及越冬管理
轮捕轮放是鳗鱼养殖的增产技术,主要在于符合鳗的生长规律。鳗鱼生长至7月份鳗鱼有50%达到规格鳗(0.4斤/尾),符合出口要求,每隔1个月捕一次,轮捕前停食1~2天。
越冬管理是我地区成鳗养殖的瓶颈。该场通过秋季育肥和加大水位保证了鳗鱼顺利越冬。10月份以后随着水温逐步下降,在保证吃食的同时,在饲料中加大脂肪含量,直到水温降至10摄氏度停食停喂。在越冬期水位保持在2米左右,水表结冰时及时破冰,以防冻上,确保成活率。
1、选择池塘:池塘要位于光照充足、水源充足的地方,周围要种植水花生等植物用来遮阴,池边可设置围栏或网围栏。2、清塘消毒:清除淤泥,整平池底,开挖入水口和排水口,再用生石灰对池塘消毒,消毒后注水0.6-0.7米,然后施入有机肥,培养天然饵料。3、投放鱼种:用食盐水对鳗种进行消毒后再放苗入池,幼鱼的放养密度为4000-5000条/1000平方米,放苗半个月后将池水的深度增加至1.5米。
一、鳗鱼怎么养
1、选择池塘
(1)养殖池塘应位于光照充足、水源充足且通风的地方,池塘周围要种植一些植物,比如水花生(高度要达到0.8-1米),这样可起到遮阴效果。
(2)土池面积不宜过大,为防止鳗鱼外逃,可在池边设置围栏或网围栏。
2、清塘消毒
(1)清除池底的淤泥,然后将其整平,开挖入水口和排水口。
(2)放种入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对池塘做消毒处理,用量为100-125公斤/1000平方米,这样可灭杀其中的野杂鱼类和有害生物。
(3)经过消毒后,于种苗入池前5-7天注入新水,注水深度为0.6-0.7米,入水口要用60目的筛网过滤水质。
(4)注水后要施入腐熟的猪粪作为基肥,施肥量为300-400公斤/1000平方米,以便为鳗鱼培育天然饵料,待水质变成浅绿色或黄棕色后即可放入鳗种。
3、投放鱼种
(1)鳗鱼种要求体色为灰色,富有弹性,游泳活跃,相同类型的规格应该整齐,否则它们会互相竞争,影响弱势一方的喂养。
(2)鳗鱼的生长适温为20-28℃,其投放时间以2月份下旬至3月份中旬为宜,投放前要将鳗种放入水中浸泡20-030分钟,使其适应水温。
(3)当袋子内外的温度距小于5℃时,将其拆开并用小水盆装2-3盆水,然后倒入其中,这样可让鳗种逐渐从高溶解氧状态适应低溶解氧状态。
(4)投放前还需对鳗种做消毒处理,方法为向每100斤水中添加0.75-1公斤食盐,然后放入鳗种浸洗15-20分钟。
(5)幼鱼的放养密度为4000-5000条/1000平方米,若规格达到50克左右/条,则密度要控制在3000-4000/1000平方米,若规格达到100克,则密度要控制在2000-3000/1000平方米。
(6)放苗入池15天后,将池水的深度增加至1.5米。
4、投喂饲料
(1)一般可主喂市场上出售的特殊复合饲料,每50公斤饲料可添加维生素50-60克+鱼肝油1.5-2公斤,养殖幼鳗时还需适当增加用量。
(2)若缺少特殊饲料,可将蚕茧、小鱼、牲畜内等动物饲料作为替代品,但要确保粗蛋白质的含量超过40%。
(3)按照“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进行投喂。定时:养殖幼鱼时,每天早上8点、下午4点进行投喂,待规格超过100克后,可在每天早上8-9点投喂1次。定位:在固定的食台上投放饲料,每1000平方米土池可设置2-3个食台。定质:饲料要确保新鲜干净、比较柔软或坚硬适中(加水量的1.2-1.3倍)、不会变质。定量:日喂食量为鳗鱼体重的1.5-2.5%,确保它们在12小时内吃完,也可以根据天气、水温、水质、鳗鱼的大小和消化情况来决定喂食量。
5、日常管理
(1)每天早上、晚上分别巡塘1次,注意观察鳗鱼的摄食情况,做好雨后检查、排水工作等,避免鳗鱼外逃。
(2)平时每隔10-15天注1次新水,夏秋季节每隔5-7天注1次,注水量约为整个水池的10%。
(3)将水质的PH值保持在7-8.5,PH过低时,每1000平方米面积用15-20公斤生石灰进行调节,PH值过高时,应及时更换新水。
二、鳗鱼和黄鳝的区别
1、科属不同
(1)鳗鱼: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鳗鲡目、鳗鲡亚目鱼类。
(2)黄鳝: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热带及暖温带鱼类。
2、外观不同
(1)鳗鱼:幼鱼体长为6厘米左右,体重为0.1克左右,成鱼个体可达到45厘米左右,体重可达到1600克左右。头部较狭小,身体较薄且透明,类似于叶片,可随着洋流进行长距离漂移。
(2)黄鳝:体长约为20.7厘米左右,体表无鳞或具有较小的鳞片。头部较大,形状为锥形,吻部较尖,身体细长呈蛇形,背、臀鳍较低,绕过尾端相连,喉部有1个外鳃孔,前段呈管状,至尾渐侧扁,尾端扁细。
3、产地不同
(1)鳗鱼:我国的鳗鱼主要分布于长江、闽江、珠江流域、海南岛及其他江河湖泊中,世界上的鳗鱼主要部分在热带、温带地区,除了欧洲鳗和美洲鳗分布在大西洋外,其余均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
(2)黄鳝:在我国渝、湘、鄂、川、皖、豫、云、贵等地方均有分布,喜欢在安静的水域中生活,平时在水底静卧。夏季外出觅食活动,11-12月份在洞内潜伏,尤其是水边的泥洞和石缝中。
1、合理设计养殖池塘。海鳗养殖的池塘一般选用10-20亩左右为宜,进排水方便,换水条件要好,池塘平均水位在1.2m以上,塘坝要求坚实、牢固、没有洞穴。
2、进行投饵管理。海鳗养殖的饵料一般选用新鲜小带鱼、蓝圆鲹、青鲇鱼等,在新鲜饵料紧张时,也可选用冷冻或晒干的小杂鱼虾,投喂前将饵料冲洗干净。
3、池塘换水管理。海鳗刚入池时,由于池内环境与海区环境的异,海鳗活动激烈,发生“反胃”和分泌粘液,入池1至2天要保持新鲜的水质,须加大换水量,日换水100%
4、注意防止出现鱼病。在海鳗养殖过程中,最常出现的是肠炎病,发病原因主要是高温季节水质不爽、投喂变质饵料及鱼摄食过多等。
5、进行其他相关管理。如坚持勤巡塘、勤观察,每天巡塘1至2次,检查堤坝、平板网、闸门是否有缺口,漏洞等。
鳗鱼养殖技术(淡水鳗鱼养殖技术)
鳗鱼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故享有水中人参,长期以来我国成鳗养殖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南部沿海地区。东台巿温泉养鳗场率先在长江以北露天养殖成鳗试验并取得较好的效益。现将该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一、池塘条件
该场地处里下河地区,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交通和电力方便。池塘面积156亩,单个塘口面积8~12亩,计16个塘口,每个塘口均能单独进排水,并配备有1~2台增氧机和2~3个固定食台。
二、养殖技术
1、池塘的整修与消毒
春节后对池塘进行整修,干塘曝晒,4月中旬每亩用35千克生石灰和水泼酒全池(包括塘边)消毒,5月上旬进水15~20公分,每亩用20斤茶籽饼进行清塘、清杂、增肥。
2、鱼种放养
为延长鳗鱼最适生长期,鳗苗前期一直在配有锅炉,温度为28摄氏度的大棚恒温室内养殖,6月初水温恒定在24摄氏度以上放入土池,放养规格为60~100尾/千克,放苗时用进行消毒,并分规格分塘,每亩放养量1800尾左右。
3、水质管理
做好水质调控工作是鳗鱼取得高产高效的关键所在。一是勤换水,每月加换水2~3次,每次15公分,特别是在养殖后期需勤换水,并加大换水量。二是勤开增氧,塘口配备水车式增氧机,视天气情况调节增氧时间,在养殖后期,特别是高温季节,每天增氧时间不低于8小时,提高溶氧来改善池塘水环境。三是定期使用生物制剂,在养殖后期由于塘存量大,残饵、物较多,水质易变坏,我们每月用1~2次em菌原露500克/亩,另外适当使用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等。
4、饲料投喂
根据鳗鱼的不同生长期调节饲料的配方,饲料蛋白不低于45%,脂肪含量低于8%,视水温、天气和吃食情况/日天,饲料量占鱼体量的2~3%。每7~10天调整一次投饲量,日投饲次数为2次,投喂前用饲料搅拌机搅拌并加适量的豆油,饲料都投在固定的食台上,以减少饲料失散,便于观察鳗鱼吃食动态。
三、病害防治
养殖期间每隔15天杀菌、杀虫一次,同时定时使用生物制剂和水质改良剂,此外每月使用2次大黄、黄莲、大蒜等中草粉碎与饲料拌和投喂,这样可有效预防和降低疾病发生,近几年来该场采取上巿措施后成活率均在90%以上。
四、轮捕轮放及越冬管理
轮捕轮放是鳗鱼养殖的增产技术,主要在于符合鳗的生长规律。鳗鱼生长至7月份鳗鱼有50%达到规格鳗(0.4斤/尾),符合出口要求,每隔1个月捕一次,轮捕前停食1~2天。
越冬管理是我地区成鳗养殖的瓶颈。该场通过秋季育肥和加大水位保证了鳗鱼顺利越冬。10月份以后随着水温逐步下降,在保证吃食的同时,在饲料中加大脂肪含量,直到水温降至10摄氏度停食停喂。在越冬期水位保持在2米左右,水表结冰时及时破冰,以防冻上,确保成活率。
[img]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