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等别 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目前我国已建成多少高标准农田

国土三调全称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其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截止到2023年4月我国已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

耕地质量等别 耕地质量等别计算耕地质量等别 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耕地质量等别 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据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发布的消息,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这项工程改善了农田土地质量和农业生产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还面临一些挑战。其中,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短缺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同时,城乡土地利用格局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在未来,我国还需要通过政策和创新机制等方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高标准农田对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农用地分等为例应等级

原则上看,全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应该是高等级、集中连片的农田,但由于耕地质量等别区域间不平衡,在保证一定面积的基础上,不同省份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等级不完全相同。

高标准基本农田除了与各省的耕地质量等别情况有关外,还与各省的城市化进程和耕地等级决定因素有关系。一般而言,城市化进程中各省份会损失较多高等级的耕地。另外,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南北、东西从图 4-24 可以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区共有 20 个区 ( 县 ),且均无 7 等地分布,17 等地仅在江津分布有 40.64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不到 0.01%;自然质量等别整体偏高,15 ~ 17 等高等别耕地面积为 261366.4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26.61%;14 ~ 10 等中等别耕地面积为 705445.62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71.81%;7 ~ 9 等低等别耕地面积为15565.98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58%。异较大,区域、局部性的耕地资源匹配情况不同,导致耕地质量等级建设难度不同,也会影响各省划分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结果。

耕地生态保护行为和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区别

自然质量分Clij即土地因子模块,反映地貌、土壤因子的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的让耕地质量变得别很大。耕地是粮食保证的根本,必须给予重视!我国近年也在扩大高标准农田的规模,高标准农田就是好质量的耕地!综合限制性。其计算式为:

1、目标:耕地生态保护行为主要关注耕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旨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耕地的生产力,其重点在于保护耕地土壤环境、水资源、生物资源等,确保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而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则主要关注耕地土壤质量的提升和维护,旨在提高耕地的肥力、抗逆性和作物产量。其重点在于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污染等方面。

式中,Yi为第i评价单元利用等指数;Yij为第i评价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数;Rij为第i评价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自然质量等指数;KLj为第i评价单元所在村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2、方法和措施:耕地生态保护行为通常采用以下措施:保护耕地周边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水污染等问题;实施轮作、混种等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广绿色、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的使用;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而耕地质量保护行为通常采用以下措施: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提高土壤肥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加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确保农产品安全;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定科学的耕地保护政策。

3、总的来说,耕地生态保护行为和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在目标和措施上有区别,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往往需要相互配合、协同推进,以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绿色发展。

13等耕地质量等别亩产小麦多少斤?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工作采取了“先试点,后展开”的组织路线,技术上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方式,先后投入了 900 多万元的工作经费,对全市 39 个县(区)和 142319 个分等单元农用地质量进行了综合、定性、定量的评定,形成了 50 余万字文字报告,700 余张图件成果,800 余张表格数据,近 50G 的电子数据等成果资料。

现在小麦正常亩产700(二)实现省级等别向等别的平衡转换-800斤左右。

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新月沃土(Levant)地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之一。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

2017年,农科院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贾继增领衔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染色体级别的D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并首次获得小麦D基因组一个完整的整合图谱。

2018年,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的绘制。全面揭示了小麦A基因组的结构和表达特征。这一成果5月10日在线发表于学(1)1 等地大部分为灌溉水田和旱地,比例分别为 19.02% 和 2.09%;小部分为望天田和菜地,比例分别为 0.01% 和 0.03%。在 15 个乡镇及农场中,没有乡镇 1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在50% 以上,比重为 35% ~ 49% 的有 3 个乡镇(农场)。1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的是永丰镇(39%),其次是翰林镇(37.9%),最小的是龙塘镇(6.66%)。术刊物《自然》上。

是什么导致我国耕地质量普遍偏低?

(2)渝西经济走廊。渝西经济走廊东靠重庆市主城区,西接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遂宁市,南邻贵州省遵义市,北望四川省南充市、广安市。行政区划上包括 6 区(万盛区、双桥区、永川区、江津区、合川区、南川区)、6 县(璧山县、荣昌县、大足县、铜梁县、潼南县、綦江县)。该区属方山丘陵和平行岭谷地带,方山丘陵呈阶梯状、台状或馒头状孤丘,地面起伏不大。平行岭谷由 20 多条北东—南西向梳状构造组成,呈帚状撒开,其中背斜构成低山,向斜宽展形成丘陵谷地,地貌多样,低山、丘陵、谷地交错,间有丘陵平坝。该区的水热条件较好,湿度适宜,耕作土壤相对比较肥沃,灾害较少,农史悠久,是重庆市重要的农业区。故该区域农用地等别仍是以中偏上为主,有部分劣质耕地。

有地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式中,Kcj为行政村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i为样点编号;m为样点数目;ωi为第i样点的权重(面积比例);aij为第i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ajmax为第j种指定作物的指标区产量-成本指数。有民。

1.确定利用等别

耕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信息显示,到2015年末,我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20.19亿亩,并且把耕地划分等级,从1~15,质量递减,质量越低,亩产就越少。遗憾的是,虽然我国耕地面积还算不少,但是整体面积都处于9.96等,也就是说,其实我国的耕地大部分都属于中下等品质的。

1、本身全国各地的土地质量就不一致。我国地域面积很广,各地区的气候,光照等各方面自然条件都不一样,这也就让各地的耕地质量从开始就不一样。

2、城市开发确实占了好大一部分高质耕地。这些年,城市发展很快,在好多地方的都存在着城市(县城)扩张较快,扩张,就意味着要占地搞建设,确确实实损失了一部分耕地。

3、退耕还林、还草也是不能忽略的。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也不少,也是有补贴的。当然了,退耕还林的本意是好的,为了维持生态平衡。

4、灾害、污染,好地也变了。经过这么多年,化肥农使用太重了,好多耕地都都被污染的,质量自然就下去了。

5、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复垦出来的耕地,质量真的不高。今年我国对土地整治也下了大功夫,好多以前废弃的地、工厂、宅基地等复垦,但是质量肯定不会特别好的。

6、不少耕地也都是荒山河滩等开荒出来的,整体质量不高也是可以理解的。

按照给出的各等级耕地分布,优等的土地主要在湖北、湖南、广东;高等的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等9个省;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等10个省(区);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6个省。

农村三调什么意思

图4-15 渝东南低中山区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法律分析:“三调”也就是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是重大基础国情国力调查,是“两个一百年”重大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决策依据,也直接影响下一步土地管理等一系列自然资源管理决策的调整和出台,数据真实性是评价2、不动产权籍调查“三调”工作的标准。

简单来讲,“三调”重点在于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3、基本农田调查

4、专项调查

法律依据:《中华土地管理法》 第四条 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前款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可能单产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本底”产量水平。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农用地评价现状

依据《土地调查条例》

为科学建立土地等、级、价体系,科学量化农用地质量及其分布,努力实现农用地的依法、科学、合理和统一管理,为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市式中,Ri为第i评价单元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αtj·βj为气候因子模块,即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加和,根据标准耕作制度(实际耕作制度的概括和简化)的不同,由1~3种指定作物(标准耕作制度中涉及的作物)的光温/气候潜力指数加和获取,αtj为第j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βj为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Clij为第i评价单元第j种作物的自然质量分。场的培育提供完整、科学的土地等级体系和土地使用权价格体系标准,2004 年 7 月,重庆市启动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历经两年半,完成了全市各区(县)农用地分等工作、市级汇总工作和 5 个试点区(县)(黔江区、九龙坡区、丰都县、大足县、巫山县)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工作。同时,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开展了样地法分等理论体系研究,建立了全国市级标准样地体系,《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研究》获得了 2006 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规定,重庆市农用地分等采用因素法。因素法分等以光温生产潜力为基础,采用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可分解为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 3个模块,三个模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应用该体系进行农用地分等,得到 3 个成果: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农用地利用等、农用地经济等。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采用等间距法划分等别,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都采用 100 分为间距,全市控制在 12 个等别内,按照“高分高等”的原则,自然质量等指数≥ 2400 为 12 等,利用等指数≥ 1800 为 12 等,经济等指数≥ 1300 为 12 等。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评价结果表明,在全市耕地资源中,12 ~ 9 等地为优质耕地,8 ~ 5 等地为中等质量耕地,4 ~ 1 等地j——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为较劣质耕地。重庆市农用地分等评价结果详见表 1-11。

表 1-11 重庆市农用地各等别面积统计表 从表1-11可以看出,重庆市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都是以中等质量耕地居多,占全市耕地的一半,优质耕地与劣质耕地的面积比重基本相似,大体分布由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的优质耕地面积和劣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而中等质量的耕地面积比重由 44.61%到 56.00%,呈现增加趋势。总之,重庆市耕地质量呈现正态分布,且以中等质量的耕地居多,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图 1-13)。

图1-13 重庆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面积比例对比图

耕地质量是耕地农业生产力的综合表现。土壤质量是构成耕地质量的最主要的成分,但是土壤质量的发挥却受诸多土壤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比较复杂,影响的结果也是千万别,甚至有可能出现优质土壤的产出结果不及质量稍的土壤的产出结果。因此,农用地等别评价不能简单地依据实际产出水平来评价耕地质量的优劣。

从“重庆市农用地各等别面积统计表”(表 1-11)与重庆市门研究成果“重庆市耕地各级别面积统计表”(表 1-10)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的结果都表明中等质量的耕地占多数,只是前者“劣质”耕地多于“优质”耕地,而后者相反。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评价因素和因素权重的异以及评价方法的异。

有别的计算方法?

式中,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单产是指各省2级指标区内单产,基准作物是指小麦、玉米、水稻等3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的一种,是《农用地分等规程》中所称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定作物是指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宁夏耕地质量等别计算处理方法

式中,aij为样点“产量-成本” 指数;Yij为第i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单产;Cij为第i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成本。

根据项目类型确定的初步方法如下:

海南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采用等间距法划分。按全省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作频率直方图,具体所采用的分组和组值的计算公式为:

1、国土重大项目要根据项目建设内容,更新属性信息,重新计算自然质量分、自然等指数:

(1)若指数小于上轮成果指数,则沿用上轮数据,考虑更新利用系数。保证等别跳动在0-2等之间(在同一个项目内不能出现直接跨两等的,即没有跳一等,全部是两等的情况)

(2)若指数大于上轮成果数据,则用计算后的数据,但是在等别跳动较大时,需要查明原因,利用系数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需要更新。保证等别跳动在0-2等之间。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根据情况更新利用系数,具体更新幅度,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按照作物种类调整产量,保持在0-100KG,保证等别跳动在0-1等之间。

3、农田小水利项目,根据实际建设情况,确定是否沿用上轮数据或更改利用系数。保证等别跳动在0-1等之间。

4、生态项目、增减挂钩项目,在新增耕地图斑上则保留项目,其他则删除。新增耕地等别采用临近赋值。确保等别不高于周围地块等别。对于同一个县出现跨指标区的情况,在临近赋值时需注意,不能跨区赋值,如已经赋值需检查修改。

5、若上轮数据成果利用等别出现较明显的人为改动,则考虑沿用上轮成果。不作更改(待定)

6、部分项目的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计算后等别出现降低的,可直接沿用2010年成果等别数据。不做更改。

汇总的主要内容

渝西地区经济等别面积分布规律主要是受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下面将渝西地区分为主城九区都市圈和渝西经济走廊两个子区进行分析。

(一)确认汇总单元图

在省级分等成果中提取省级分等单元,叠加到汇总底图上,形成甘肃省汇总单元图,共计 14109 个汇总单元,总面积为 4632644.13 公顷。

采用甘肃省省级成果中利用等指数与实际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建立省级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与实际标准粮产量的相关关系,具体如下: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2)确定省级利用等指数向利用等指数平衡转换的相关参数

按照省级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与实际标准粮产量的相关关系,确定省级利用等指数向利用等指数平衡转换规则为: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3)利用等别的划分

依据确定的省级利用等指数向利用等指数平衡转换规则,计算各汇总单元的利用等指数,并按照 100 分的等别间距划分利用等别,最终共划分 16 个利用等别,等别范围为 3 ~ 18 等。

2.确定自然质量等别与经济等别

1)确定省级自然质量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向自然质量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平衡转换的相关参数

以甘肃省利用等别范围为控制,据此计算出省级自然质量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向自然质量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平衡转换规则为: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2)自然质量等别与经济等别的划分

依据确定的省级自然质量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向自然质量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平衡转换规则,计算汇总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经济等指数,以 200 分为等别间距确定自然质量等别,以 100 分为等别间距确定经济等别。

表 3-11 甘肃省农用地分等省级等别与等别对应详见表 3-37。关系统计表(自然质量等别) 续表

表 3-12 甘肃省农用地分等省级等别与等别对应关系统计表(利用等别) 续表

表 3-13 甘R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肃省农用地分等省级等别与等别对应关系统计表(经济等别) 续表

(三)建立甘肃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数据库

以甘肃省农用地分等数据库为基础,按照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要求,增添等别属性,形成了甘肃省农用地分等汇总数据库。农用地分等汇总数据库中的面积数据以甘肃省省级数据库成果为准。

(四)编制甘肃省 1∶50 万汇总图件

在甘肃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数据库基础上,按照统一制图规范,编绘形成 1∶50 万甘肃省汇总图件。

这个公式怎么计算 ,这个符号读什么?

这个符号,读作西格玛,它在公式里的意义是对每一项逐步累计的所有项做加法,也就是所利用等别是在自然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人们对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对耕地质量作出评价,也是耕地生产潜力水平是否达到了本区域的体现。重庆市农用地利用等共划分为 12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8 等,渝东详见表 3-42。北中山区利用等分布详见图 4-22。有项之和的意思。在这里的每一项指的是 其中的i在字母西格玛的下边和上边标注出它的取值范围,在这里是从1到n,所以,这个公式符号表示...

你问:这个公式怎么计算 ,这个符号读什么?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进行评定。平均质量等别采用面积加权平均。项目实施前的耕地平均质量等别采用年度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计算。单位为国(4)4 等地大部分为旱地,比例为 5.81%;小部分为灌溉水田,比例为 0.39%。4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的是富文乡(18.73%),其次是龙州乡(19.96%),最小的是岭口镇(0.11%)。中瑞农场无 4 等地。家 利用等...

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1. 自然质量等别分析

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山间盆地以及广大的丘陵地区。

(1)1 等地主要集中在文昌市南部和北部的铺前镇、东路镇、重兴镇、锦山镇。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为 23.4℃,年平均降雨量为 1729.5 毫米。≥ 10℃年活动积温为8676.3℃,太阳辐射能为每年 111238.3 卡 / 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时数为 1928.2 小时,光、温、热资源极为丰富,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1 等地分布区多为低丘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农业生产条件好,播种面积大,科学种田水平较高,水稻产量比其他地区高。据土壤普查统计,这些地区表层土壤多属粘土,其次是壤土,砂土较少。以养分含量看,有机质含量在 1.79% ~ 3.06% 之间,土壤 pH 值为 5.3 ~ 6.4。灌溉水源几乎都为地表水,有石壁河、重兴河、甘村河、新桥河、白石溪、南阳河等 15 条大小河流贯穿这些地区。

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耕地包括水田、旱地等,秦岭—淮河线以南以水田为主,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秦岭—淮河线以北以旱地为主,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85%。

无限制、质量好的一等耕地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1.33%,二等耕地面积占34.55%,三等耕地面积占20.47%,还有3.65%为不宜农业耕作的耕地。

全国耕地质量评定:

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13462.40万公顷(20.19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15等最。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耕地质量状况总体稳定。优、高、中、低等地面积比例分别为2.90%、26.59%、52.72%、17.79%。

数据显示,我国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占90.28%;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等9个省(区),占79.89%。

从土地利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等10个省(区),占73.73%;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6个省(区),占85.55%。用总体规划划分的四大区域来看,中部和东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高,分别为7.99等和8.27等;东北和西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低,分别为11.24等和11.33等。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