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既治滁之明年的治什么意思(修齐治平翻译及原文)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思想。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修既治滁之明年的治什么意思(修齐治平翻译及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的治什么意思(修齐治平翻译及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的治什么意思(修齐治平翻译及原文)
《丰乐亭记》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翻译/译文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有谁晓得这是的功德,让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丰乐亭记》注释
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州城西丰山北,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的。苏轼曾将《丰乐亭记》书刻于碑。《舆地纪胜》:“淮南路滁州:丰乐亭,在幽谷寺。庆历中,太守欧阳修建。”清《一统志》:“安徽滁州丰乐亭在州琅琊山幽谷泉上。欧阳修建,自为记,苏轼书,刻石。”
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
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与韩忠献王书》:“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天之初,偶得一泉于川城之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有《幽谷泉》诗。
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
窈然:深幽的样子。
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干戈:古代兵器,此指。
“昔太祖”五句:公元956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后周大将,与南唐中主李璟的部将皇甫晖、姚凤会战于滁州清流山下,南唐部队败于滁州城。随后赵匡胤亲手刺伤皇甫晖,生擒皇甫晖、姚凤,夺下滁州城。《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太祖引兵出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欲断桥自守。太祖跃马兵麾涉水,直抵城下。······一手剑击晖中脑,生擒之,井擒姚凤,遂克滁州。”周,指五代时后周。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清流山,在今滁州城。
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
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
“所在”二句:指到处都割据称王,难以计算。胜,尽。
及:等到。
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
“向之凭恃险阻”二句:如先前那些凭借险阻称霸的人,有的被诛杀,有的被征服。向,从前。
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
畎:田地。
乐生送:使生的快乐,礼葬送。《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可以当大事。”
涵煦:滋润教化。
事简:公务简单。
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
“风霜”二句:秋天刮风下霜,冬天结冰下雪,经风霜冰雪后草木凋零,山岩,更加清爽秀丽。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
岁物:收成。
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
名:起名,命名。
《丰乐亭记》赏析/鉴赏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
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让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风波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的表达能力。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7][59-60]-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1. 丰乐亭记原文和翻译 丰乐亭记原文和翻译如下:丰乐亭记 宋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释义: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十分甘甜。
于是就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来源,原来就在滁州城南一百步的地方。上面是高耸的丰山,下面是幽暗的深谷;中间有一股清泉汹涌向上。
上下左右地看了看,这里的风景很不错。所以就叫人疏通一下泉水,凿开石头留出一块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人们就可以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太祖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
可惜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了,天下太平的时间太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分得清楚呢?到了大宋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天下统一,以前凭靠地势险要而割据的势力都被消灭。
在这一百年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过去的事情,可是老人们已经不在人世了。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们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
有谁晓得这是先帝的功德,让休养生息,滋润化育百年。我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都让人喜爱不已。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盛世。
宣扬皇上的恩德,与民同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扩展资料 这篇散文,写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
丰乐亭位于安徽滁县丰山北麓,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后建造的,这篇文章写于此亭建成之时。本文主旨是歌颂宋王朝统一,结束战乱,使能休养生息的功德。
文章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既描述此时滁州山高水清,民乐岁丰,又回顾百年前这里战乱的往事,在记叙中反复抒发感慨,笔端常带感情。滃(wěng)然:大水汹涌的样子。
太祖:即宋太沮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尝以周师破李景”二句:周师,指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的部队。
李景,即李璟,五代南唐。当时赵匡胤为后周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公元956年,周世宗征淮南,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退保清流关(在滁州),周世宗命赵匡胤突阵而入,皇甫晖等逃入滁城,被赵匡胤活捉。
涵煦:滋润化育。这里颂扬宋王朝功德无量,养育万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丰乐亭记。
2. 文言文“丰乐亭记”的翻译
丰乐亭记译文: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
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
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曾率领周朝的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
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
自从唐代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
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想问当时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去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
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 ,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3. 丰乐亭记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中有清泉,翁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谷求晕、凤就擒之所,而帮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阴,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秆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而听泉,掇幽芒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焉。
大意: (一)自“修既治滁之明年”至“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描写丰山一带美景。 (二)自“滁于五代干戈之际”至“盖天下之平久矣” 记叙滁州因天下太平日久,故昔时用武之迹不存。
(三)自“自唐失其政”至“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记叙滁州自宋以来,涵煦于上之功德,民生安乐。 (四)自“修之来此”至“幸生无事之时也” 记叙建亭的目的,为“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的缘故(在“幸生无事之时也 ”)。
(五)自“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至“遂书以名其亭焉” 记叙亭取名为“丰乐”的原因。主旨:说明丰乐亭建亭及命名的由来。
(篇末(四)(五))文体:记叙文。
4. 丰乐亭记原文和翻译
丰乐亭记原文和翻译如下: 丰乐亭记 宋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释义: 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十分甘甜。
于是就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来源,原来就在滁州城南一百步的地方。 上面是高耸的丰山,下面是幽暗的深谷;中间有一股清泉汹涌向上。
上下左右地看了看,这里的风景很不错。所以就叫人疏通一下泉水,凿开石头留出一块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人们就可以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太祖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 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
可惜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了,天下太平的时间太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分得清楚呢? 到了大宋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天下统一,以前凭靠地势险要而割据的势力都被消灭。
在这一百年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过去的事情,可是老人们已经不在人世了。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 生活在这里的们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
有谁晓得这是先帝的功德,让休养生息,滋润化育百年。 我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都让人喜爱不已。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盛世。
宣扬皇上的恩德,与民同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扩展资料 这篇散文,写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
丰乐亭位于安徽滁县丰山北麓,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后建造的,这篇文章写于此亭建成之时。 本文主旨是歌颂宋王朝统一,结束战乱,使能休养生息的功德。
文章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既描述此时滁州山高水清,民乐岁丰,又回顾百年前这里战乱的往事,在记叙中反复抒发感慨,笔端常带感情。 滃(wěng)然:大水汹涌的样子。
太祖:即宋太沮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 “尝以周师破李景”二句:周师,指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的部队。
李景,即李璟,五代南唐。当时赵匡胤为后周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公元956年,周世宗征淮南,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退保清流关(在滁州),周世宗命赵匡胤突阵而入,皇甫晖等逃入滁城,被赵匡胤活捉。
涵煦:滋润化育。这里颂扬宋王朝功德无量,养育万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丰乐亭记。
5. 【文言《丰乐亭记》(节选)翻译】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又庆幸这里的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中心句: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与醉翁亭记写景相似的句子:“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作者为什么要用丰乐亭命名: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含义深远.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了“丰乐亭”的“乐”意. “丰乐亭”的命名是突出“丰乐”二字,并“宣上恩德”.与醉翁亭记表达相同的是:与民同乐.。
6. 古文:丰乐亭记的翻译
译文 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
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
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
有谁晓得这是的功德,让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7. 课外文言文《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
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译文: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
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
于是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
当年,太祖曾率领周朝的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
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
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
想问当时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去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
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
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
秋冬的刻削 ,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8. 《丰乐亭记》原文,译文,讲解,习题及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译文: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曾率领周朝的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想问当时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去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 ,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欧阳修《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丰乐亭记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 五代 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翻译及注释
翻译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著;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 五代 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 唐朝 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 宋朝 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有谁晓得这是的功德,让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注释 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州城西丰山北,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的。苏轼曾将《丰乐亭记》书刻于碑。《舆地纪胜》:「淮南路滁州:丰乐亭,在幽谷寺。庆历中,太守欧阳修建。」清《一统志》:「安徽滁州丰乐亭在州琅琊山幽谷泉上。欧阳修建,自为记,苏轼书,刻石。」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与韩忠献王书》:「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天之初,偶得一泉于川城之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有《幽谷泉》诗。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著。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窈然:深幽的样子。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五代 :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昔太祖」五句:公元956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后周大将,与南唐中主李璟的部将皇甫晖、姚凤会战于滁州清流山下,南唐部队败于滁州城。随后赵匡胤亲手刺伤皇甫晖,生擒皇甫晖、姚凤,夺下滁州城。《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太祖引兵出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欲断桥自守。太祖跃马兵麾涉水,直抵城下。······一手剑击晖中脑,生擒之,井擒姚凤,遂克滁州。」周,指五代时后周。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清流山,在今滁州城。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所在」二句:指到处都割据称王,难以计算。胜,尽。及:等到。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向之凭恃险阻」二句:如先前那些凭借险阻称霸的人,有的被诛杀,有的被征服。向,从前。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畎:田地。乐生送:使生的快乐,礼葬送。《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可以当大事。」涵煦:滋润教化。事简:公务简单。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风霜」二句:秋天刮风下霜,冬天结冰下雪,经风霜冰雪后草木凋零,山巖 ,更加清爽秀丽。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岁物:收成。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名:起名,命名。
丰乐亭记评析
本文名为「记丰乐亭」,实际上作者却用了较多的篇幅,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歌颂了当时的「太平盛世」。尽管 北宋 前期的局势还远远比不上以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但从结束了唐末开始形成的战乱纷争的割据局面这一点来说,还是有利于发展的。作者虽把这种安定局势的形成归功于「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但是,他能同情并讴歌滁州的「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的安闲生活,确实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本文是在欧阳修被贬后写出的。当他在宦海失意,地位一落千丈时,还能处之泰然,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胸襟是何等开阔!
文中写景的地方有两处。开头介绍清泉附近的环境,作者用了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在第三段中,作者描绘游客们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感受时,只用了「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寥寥十五个字,其用字之节省真令人拍案叫绝。对于这一点,我们可参看后面的《醉翁亭记》,便可悟出其中的奥妙。
此外,本文充分反映了作者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身为地方长官,能在百忙中「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正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其主要思想体现在「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中。
丰乐亭记创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庆历新政」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十月到任。他在《滁州谢上表》中,犹愤愤不平地辩解:「谤谗始作,大喧群口而可惊;诬阁终明,幸赖圣君之在上。」究其根源,实乃「尝列谏坦,论议多及于贵权」,因之「若臣身不翻,则攻者不休······必欲措臣少安,莫若里之闲处,使其脱风波而远去,避陷阱之危机。」
欧阳修三次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官场的倾轧,使他希图摆脱世俗纷扰,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滁州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正是「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的「闲处」,山高水清,风景宜人。这里地处偏僻,民风淳厚。欧阳修被贬至此,倒也悠闲自在。在这里,清山绿水涤除他心头的烦恼,大自然触发了他无拘无束的天性和丰富的感情。他几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由于他把「与民同乐」看成是「刺史之事也」,虽然是「载评流徙」,远离了斗争的中心,不能直接向朝廷指陈时弊了,其心倒也安然,作者这时的人生观比较旷达的。《丰乐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丰乐亭记名句
在这篇散文中,最有深意、最能引起时人和后人共鸣的句子就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也就是说,必须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在丰年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因为天下和平安定,没有战事,因此应该倍加珍惜。无论哪朝哪代,老最盼望的就是没有,和平安定,因为这是幸福生活的根源。所以,一定要珍惜这种生活,消除不利于和平安定的负面因素。
丰乐亭记赏析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
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 宋朝 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 宋朝 开国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让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风波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的表达能力。
丰乐亭记延伸
稍后于欧阳修的文学家苏轼,在他的《教战守策》一文中写到了的安乐生活,但他有自己的忧虑:「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苏轼居安思危,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想到和所存在的不利因素,这当然与他生活的背景有关,但也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清朝 乾嘉年间学者洪亮吉,在他的一篇题为《治平篇》的文章中,也写到了处于安定时代的快乐,但同时他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安定,安居乐业,是人心所向,但人口却会因此增加,给带来不安定因素,这种见解独到而可贵。其实,不论是苏轼,还是洪亮吉,他们和欧阳修的观点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也就是要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想方设法使其保持久长。 诗词作品: 丰乐亭记 诗词作者:【 宋代 】 欧阳修 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叙事】、【抒情】、【散文】
翻译几句文言文
丰乐亭记
译文: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曾率领周朝的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想问当时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去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1.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2.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
3.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声。采摘幽香的山花,躲在乔木下乘凉。
no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丰乐亭记》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思想。下面我整理了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供大家参考。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有谁晓得这是的功德,让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丰乐亭记》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