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养猪中小散户 中小养殖户猪

支持散户养猪 终的目的其实是对其进行改造

非洲猪瘟阴霾之下,生猪保供成为当下三农的重点,重产工作在即,喊你来养猪,不单单是大猪场,小散户既然也得到了支持,环保政策得到了纠正,猪价利润高企,这真的是养猪的好时机了。

农业农村部养猪中小散户 中小养殖户猪农业农村部养猪中小散户 中小养殖户猪


农业农村部养猪中小散户 中小养殖户猪


农业农村部养猪中小散户 中小养殖户猪


农业农村部养猪中小散户 中小养殖户猪


11月30日,农业农村部部署,今后一段时期,将采取压实地方、落实搀扶政策、尽快扩充产能、强化监测预警、抓好防控和加强指导服务等六方面举措,加快恢重生猪生产。

在尽快扩充产能这一项中强调: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新建和改扩建规模养殖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尽快形成实际产能;支持大型养殖企业带动中小养殖场户恢重生产。

要知道重产只是养猪业的一个小方面,全局来看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沛的问题依然较多,同时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转变畜禽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这个目标是向来没有改变的。

可以看出支持散户养猪,可不是放任你爱咋养就咋养。

专业人士也表示现在正在推广“公司+农户”,包括租赁兼并、合伙制等形式,来加快小散户生猪生产的恢重。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把过去的小散户进行改造,让他们能够有效提升产能,有效地提高生物防护水平。

所以,散户的改造已经转型是他们长期存留于这个行业的续命丸,同时也是政策支持散户养猪的终目的。

未来5年!猪价即将迎来黄金5年?养猪会迎来哪些大变革?

从2022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国内猪价可以说迎来剧烈震荡。

在这一次超强猪周期到来的同时,养殖户们也面临新一轮的行情挑战,就在很多中小散户养猪人在生猪饲养盈亏线上挣扎的时刻,政策层面对于养猪业的扶持力度也在迎来持续扩大。

无论从接连不断的储备收储调控,还是从地方基层针对养殖业出台的一系列救助性补贴措施,这都进一步表明针对养殖业方面的扶持和看重。

对于我们养殖户们来说,未来五年基层生猪市场也将迎来的黄金五年。

首先,在经过这些年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带动,基层养猪产能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式的变化,规模化饲养生猪的养殖户比例迎来增长,很多养猪企业也纷纷成长为上市公司。

一旦分散的产业形成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将进一步规避掉小、弱、散的风险问题。

而且在这些年,针对养殖业补贴措施和养猪专项政策方面的完善升级,规模化进行生猪饲养面临到的市场性风险也有所下降。

哪怕在6月份正值消费淡季,养猪户们的生猪饲养收益依然能够得到强力保障,这已经能够说明的养殖政策正在发挥重大成效。

特别是在2022年,为了保障基层生猪产能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问题,进一步保护养猪户们的生猪饲养收益,农业农村部针对一些标准化性养猪场的扶持力度和扶持措施持续出台。

从长期趋势来看,未来的养猪业也将呈现几个新变化。

首先,在未来五年,猪财神认为散户的比例将逐步减少,规模化饲养生猪的比例将持续增多。

另外,养猪行业也将进一步向产业链下游进行延伸,从养殖端向消费端进行拓展,来提高整体产业链的盈利能力。

养殖管理方面标准化、产业化的养殖场将迎来更大的机会,饲养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将迎来稳步提高。

当然,从土地和环保的角度来说,养猪规模化发展的空间在未来五年会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所以适度规模变得格外重要。

从养猪业的发展方向来看,未来的猪场需要的不仅仅是配方师,更需要营养师。

而畜牧行业的发展也将更加注重增值和成本这两个关键因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整个产业链的健康运行。

甭管是大猪场还是小猪场,终一定会走上自动化、机械化的道路,在降低人工投入的同时,实现生猪的标准化养殖才是重中之重。

无论未来五年基层猪价会有哪些重大改变,我想养殖业的变革正在逐步到来。

在这里猪财神希望每一个养猪户们都能够拥抱未来的黄金五年,也希望基层猪价能够尽快呈现全面上涨,保障养殖户们的收益能够继续提高。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2022年,财神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乘着政策扶持的东风,实现自己的致富。

(仅供参考)

2023生猪出栏或更多!养猪散户年减少400万家,未来还有更大挑战

正月初七,开工大吉!养猪业,告别“跌宕起伏”的2022!但是根据新的能繁母猪产能来看,2023年全国的生猪出栏量或许会更多,猪价也难谈大幅度上涨。

而在猪价持续低迷的行情下,养猪散户也是不断锐减,数据统计每年减少散养户约400万家!

周期更替,散户锐减长期以来,我们能切实感受到全国中小散户的大量减少,但具体减少了多少,很难说得上来。

猪好多网根据已知的数据,做了简要分析如下——

据统计,2008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下的散养户数量在7222万户左右,2020年散养户数量下降到2062万户。

也就是说,在12年时间,养猪散户共减少5160万户!约合每年减少高达430万户!

大家都想知道新数据,但2021、2022年的散养户数量还无从查证,不过从养猪业规模化程度来看,散养户减少的程度并未有大的缓解。

资料显示,我国养猪业规模化率从2017年的46.9%升至2022年的58%,随着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侧面印证了散养户数量的减少。

从上图不难看出,500头以下养猪户的市场占比不断降低,由此可以得知散养户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山东省畜牧协会猪业分会秘书长周开锋也曾指出“山东中小养殖户数量从2015年的104万降至2021年的25.9万,降幅高达75.1%。

”因此综合来看,2021、2022年全国的非瘟虽然相对稳定,但是规模化程度依旧在迅速提升,而且由于猪价行情的持续低迷,导致散养户依旧在持续退出。

对于2023年,可预见的是——生猪行情难以出现长期高价,养猪业竞争持续加剧;规模场会在稳定的产能中厮杀,而散养户容易在低迷的行情下退出。

2023年生猪出栏或更多据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69995万头,比上年增加2867万头,增长4.3%。

全年猪肉产量5541万吨,比上年增加246万吨,增长4.6%。

2022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5256万头,比上年末增加333万头,增长0.7%。

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390万头,增加62万头,增长1.4%。

拆分来看——

首先是尽管我们一再说“消费低迷”,但全国猪肉产量依旧增长了246万吨,事实证明消费者的不是猪肉,而是“高价猪肉”;只有当猪肉价格像2022年9、10月那样大幅上涨的时候,消费量才会迅速减弱,真要是猪肉便宜了,该吃还得吃。

其次是全国生猪存栏也增加了333万头,尽管量并不大,但也能很好地说明,猪价都降到这份上了,库存产能依旧在增加,2023年的供应不会少于2022年。

重要的是年末能繁母猪存栏增加62万头,这一方面反映出2023年生猪出栏会更多,另一方面体现出养猪业的产能正趋于稳定,起伏变化更小了!因此2023年生猪行情不会像2022年那样“大起大落”。

综上所述,消费端极大地制约了生产端的利润,尤其是在生猪供应稳定且充足的基础上,消费端不可能有“缺肉吃”的顾忌,因此2023年猪价的上限会更低,起伏会更小!

再从整体的“肉蛋奶供应”来看,2022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同比增长3.8%。

重点是——猪肉、牛羊肉、禽肉、禽蛋和牛奶产量均不同程度增长。

也就是说,“内卷”的不止是生猪产业,而是整个畜牧业!尽管我们常说消费低迷,但市场上的牛羊鸡肉消费也不少,消费者可选择的空间更大,2022年末的时候甚至传出了“倒奶杀牛”的,可见畜牧业整体竞争之惨烈。

因此往2023年来看,生猪产业的竞争压力也不会缓解,但压力就是动力,激烈竞争倒逼着行业“高质量发展”,只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也要付出一些“代价”。

高质量发展的“代价”其实,在生猪养殖水平迅速提升的背景下,不仅仅是“中小养户生存艰难”,猪企的生存难度也在加大,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生猪养殖相关企业35.95万家。

近5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具体来看,2018~2022的新增猪企数量分别是3.38万家、3.15万家、5.28万家、2.46万家、1.63万家。

可以看到,除了2020年因为“非瘟红利”大量资本涌入养猪业,导致养猪企业异常暴增以外,整体形势确定为“新增猪企越来越少”。

新猪企数量的减少,根本原因是其生存难度不断加大,导致提升了养猪的整体门槛。

但这并非坏事,当一个行业进入门槛越高,就会越发稳定。

以养猪为例,如果动辄需要一两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的进入门槛,并且还需要至少5年以上的技术沉淀,那么开办猪场的人会轻而易举的放弃吗?并不会!养猪人会在低迷行情下,不断精进养殖技术,以获取生存与利润空间。

而这种业内的技术精进,又会拔高进入门槛,形成良性循环。

相反,如果一个行业大家能够在高行情时蜂拥而至,在低迷行情时又“一哄而散”,那么该行业整体上稳定性、安全性较低。

典型案例就是非瘟爆发后的生猪产业,产能大量淘汰而后迅速增加,结果行情崩塌又一片哀鸿......

因此我们都看到,尽管在规模化的趋势之下,生猪均价一降再降,依旧在鼓励规模化的发展。

2021年,全国排名前20的猪企市场占有率为21.41%!据悉,2022年这一数据提升到了24%!这是因为规模化促进了养殖业水平提升,实现了肉蛋奶稳定供应,强化了民生保障。

但代价也相当明显,那就是猪企市场占比越来越大、行业门槛越来越高、竞争越发激烈!

可值得反思的是,至今很多人还在盼望“非瘟”等带来“猪病红利”。

但这类人不会想到,在他一方面眼巴巴盼望着疾病侵袭行业,只能依靠“暴利猪价”存活的时候,别人正在全副武装不断提升防病能力。

要知道,4年来非瘟的感染力从未下降!毒株甚至还在不断变异!但为什么发瘟越来越少?

可见,没有任何成功是白白得来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也一定会有一些“牺牲”——那就是牺牲掉劣质产能、牺牲掉落后技术、牺牲掉了暴利行情......

不可否认,真话往往听来刺耳!但无论是散养户还是大猪企,现实就是我们必须抛弃“疾病推动行情”、“大猪企迟早”、“猪价还会暴利”这些幻想,“防病高产”已经由浮动因素成长为必然因素,养猪必为民生保驾护航。

简单来说,养猪业已不再必需非瘟,更不再需要暴利行情,重要的是你还需要什么才能养好猪?

无奈!养猪业中小散户退出70%,我国养猪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模式?

据一线养殖户透露,2021年下半年至今,养猪大省河南、山东等地的中小型养猪散户已退出70%,而广东省非瘟前后,散养户也从52万家已锐减到15万家,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大型养猪场。

中小型散户加速退出,规模猪场迅速扩张不得不说,在非洲猪瘟的催化下,近几年养猪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理论推理及国外实践告诉我们,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确实可以降低周期波动的幅度。

而是世界上的猪肉消费国,每年要消费猪肉超5000万吨,显然猪肉供应的稳定性是关乎我国民生的问题之一。

养猪业的变革是市场的选择,时代不同了,散户也就不同了。

曾经一档《舌尖上的》节目让美食走向世界,“土猪肉”也再度勾起人们的味蕾,散户养殖优质的地方猪品种也不失为一种转型的备选。

未来,规模场保障居民的猪肉供应,而散户可以考虑走个性化、特色化的道路,这点也是规模化养殖难以做到的。

需谨慎应对!本轮猪价上涨并不是因为“缺猪”?那因为啥

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自4月底,生猪价格开始出现回暖以来,一直持续上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猪价已经从“5字头”回涨至“7字头”,并且正在向“8字头”逼近。

市场对于6月份的猪价预期较高,认为随着产能回归到正常保有量区间以后,生猪出栏也会随之下降,猪价触底反弹后,将迎来新一轮周期。

但市场一些迹象表明,猪价走势恐怕并不及预期所愿,因为本轮猪价上涨并不是受产能驱动所致,换句话说,猪价上涨并不是因为“缺猪”,那是因为什么呢?

1、产能回归正常保有量区间,但仍处高位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能繁母猪存栏数量为4177万头,是正常保有量的101.9%;而生猪存栏从4月份开始出现了首次同比下降。

但是也要看到,去年能繁母猪数量的去化主要集中在低效母猪和高胎次母猪上,而实际到今年年初时产能基础下降幅度相对有限。

另一方面,集中退出的主要是中小散户居多,因为中小散户在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实力相对薄弱,在猪价持续下跌,养殖业持续亏损的过程中难以为继,因此被迫退出。

而大企业各方面实力较强,因此补栏优势突出,一旦市场出现反弹信号,产能将很快增长。

而虽然中小散户被迫淘汰,但是因为“船小好调头”,一旦市场有所回暖,再次入市也相对容易。

因此这就使得生猪产能在猪价有所回暖以后,去化就明显变缓。

而养殖业真正进入下一轮周期的标志则是生猪产能在价格低迷阶段持续去化,直到市场供需发生根本性改变。

而目前来看,供给端只是季节性下降,而并非性“缺猪”。

2、收储利好叠加高成本推动

当前来看,生猪市场依旧是供强需弱,这个局面并没有发生改变。

但为何猪价却持续上涨呢?这主要受2个方面推动:

一是持续的收储。

我们以去年收储为例,去年在猪价过度下跌至一级预警区间后触发收储,但在猪粮比价回升至二级区间以后,收储便暂停了。

而今年则不同,自4月份触发收储以后,即使猪粮比价已回升至二级预警区间,即便收储成交率不断走低,甚至流拍率时达到了99%时,也并未动摇收储的决心。

而持续的收储无疑使猪市信心大增,也为猪价托底。

这也是猪价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是养殖成本不断上涨,惜售情绪上升。

另一方面,随着粮价不断走高,养殖成本也水涨船高。

前不久,多个饲料企业再次上调饲料价格,养殖成本走高再叠加持续收储,使得养殖户普遍情绪上涨,低价出栏意愿明显降低。

但高成本并不意味着高收益,虽然猪价不断上涨,但并不意味着养殖业马上可以扭亏为盈。

或者说,猪价上涨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成本上涨所推动的,而这对于整个生猪行业的供需格局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并没有改变供强需弱的基本面。

3、目前主导市场的是现货价格和情绪

当前主导市场对于后续猪价的走势判断的并不是供需,而是现货价格和市场情绪。

而受情绪影响,近期二次育肥及压栏有明显上涨趋势,这对于后期猪市而言,是一个隐患。

另一方面,4-8月往往是季节性供应收缩,再加上导致的短期囤货需求上升,这才拉动了猪价上涨。

但是在高涨的情绪的影响下,生猪市场风险加剧,因此当前猪市关键的并不是接下来猪价能涨多高,而是要注意价格风险,谨慎应对在供强需弱格局下猪价的变化。

更多内容欢迎收藏“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