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有关的诗句古诗_端午有关的古诗词

与“端午节”有关的诗句都有哪些?

1、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屈原《端午即事》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

端午有关的诗句古诗_端午有关的古诗词端午有关的诗句古诗_端午有关的古诗词


端午有关的诗句古诗_端午有关的古诗词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释义:。 —— 陆游《乙卯重五诗》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殷尧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边贡《午日观竞渡》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苏轼《浣溪沙·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 贝琼《已酉端午》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 杜甫《端午日赐衣》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碧艾香蒲处处忙。 —— 舒頔《小重山·端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 赵蕃《端午三首》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 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菖蒲酒美清尊共。 ——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 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 褚朝阳《五丝》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 舒頔《小重山·端午》

五色新丝缠角粽。 ——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 舒頔《小重山·端午》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 殷尧藩《同州端午》

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 范成大《鹧鸪天》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 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重午佳辰独掩门。 —— 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 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 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

古诗来源于网络,希望能帮到你。

有关端午节的古诗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小3、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欧阳修《渔家傲》。重山·端午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_百度汉语

权德舆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缕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陆游《乙卯重五诗》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殷尧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边贡《午日观竞渡》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苏轼《浣溪沙·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10首

《端阳采撷》(宋许文通)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有哪些?

在这里,人们都用了纪念这组字眼。但在事实看来,但无论是哪种由来,端午节都本应是一个悼念日。可是,我所感受到的端午节,是一个举国欢腾,普天同庆的喜庆日子。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欧阳修,浣溪沙·端午-宋代·苏轼,小重山·端午-元代·舒_,摸鱼儿·午日雨眺-清代·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竞渡-宋代·黄裳。

端午三首-宋代·赵蕃,端午-唐代·文秀,端午日赐衣-唐代·杜甫,端午日-唐代·殷尧藩,已酉端午-元代·贝琼,端午-唐代·李隆基,端午即事-宋代·文天祥,和端午-宋代·张耒,屈原塔-宋代·苏轼,南歌子·游赏-宋代·苏轼,同州端午-唐代·殷尧藩,登北邙山二首其一-元代·杨果。

1、《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已酉端午》:元代·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3、《竞渡歌》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端午的诗词有哪几首

端午的诗词有:《端午》、《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竞渡诗》等。

一、《端午》。

赏析: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白昼越来越长,所以说“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时当端午,用盐佐食梅子,饮酒欢乐,木槿茂盛,芦苇发出清香,心情愉快的唐明皇祝愿天下安康长寿,以显示皇恩浩荡。

二、《端午三殿宴群臣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探得神字》。

原文: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赏析:唐代人将五色丝线编织成带,佩在身上,称为“长命缕”或者“续命缕”,所以说“长丝续命人”。而“九子粽”源于九子蒲(一种蒲草),“粽子”又与“种子”谐音,寓意得子,所以用九子蒲叶包裹粽子,表达多子多孙的美好祝愿。“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说的是唐代会在端午节召请群臣宴饮。

三、《竞渡诗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李隆基《端午》》。

原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赏析:“竞渡”就是现在赛龙舟活动的前身。为了衡量竞渡的胜负,唐人创造了“锦标”的比赛制度,指在龙舟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负,抢得头标的人就是比赛的冠军,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惊吓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

跟端午有关的诗?

1、《和端午》北宋·张耒:

竞渡5.《五丝》唐(褚朝阳)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国破身亡如今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2、《己酉端午》元末明初·贝琼:

正是浴兰时节动。 ——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

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也一样仰慕他。

3、《端午日》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词

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

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词如下:

细缠五色臂丝长。 —— 舒頔《小重山·端午》

释义: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

赏析:文天祥德枯二年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2、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释义: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赏析: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享天伦的乐趣。

“细缠五色臂丝长”,缠五色臂丝是荆楚之地的一种民族风俗,是在端午节由孩子们将五色丝带缠在臂上,这种五色的臂丝又叫“朱索”或者“长命缕”,据说能够降服怪,企保平安。

上阕的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3、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赏析: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

端午有关的古诗

跟端午有关的诗如下:

端午有关的古诗如下:

1、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

译文:在石溪住久了开始思念端午时节的场景,在驿馆楼前观看开始行动的时机。鼙鼓初击时似雷声,兽头吐威,万人呐喊。

赏析:《竞渡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

2、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赏析: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

译文: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写端午节的风俗。用“原文: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全词反映出了诗人过节时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态。

端午节诗句古诗大全

一度春秋,一度梦回。辗转荡风,与君共度。时光荏苒,端午已至。粽香浓浓,龙舟赛舞。诗词歌赋,琴瑟箫管。纪念屈原,端午安康。

——佚名

端午忆屈大夫。难知。生逢乱世满经纶,怎奈小人嫉几分。纵身一跃逍遥去,名垂千古有几人。

——佚名

志义凛然兮主变法,贬谪落魄兮诵离骚。国破恸兮投泊罗。黎庶哀兮为端阳。 百花竞巧,数粽争新。 龙舟竞渡,雄黄畅饮。 蜜粽飘香万里,祝福馨香满天。诸仙众兮凌虚御风,列如麻兮予君祝福。

——佚名

外表彪悍,内心深处世界是温柔的,我的世界永远没有会懂,只是的你才了解我。

——芸蕾

端午节含蓄蕴藉,内敛而不事张扬。它没有磅礴的气势,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平缓而舒坦。每家每户独自为节日的喜庆而忙碌。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的一个传统节日。

故乡的端午节,浸透着一种浓浓的乡亲、亲情。

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芭蕉绿了樱桃红,岁月太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粽子飘香的时侯,我怀念起故乡的端午节来。

端午节的由来直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有纪念伍子胥说,亦有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但一直被广泛盛传并最被广泛认同的是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

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

粽香总会如期飘荡在五月端午这一天。无论风雨,释义: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 赵蕃《端午三首》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真是让让人感到遗憾哪!不管磨难,祖祖辈辈怀念祭奠,吃不完的粽子,道不完的情。

老家过端午节,会像过年一样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还要蒸糖三角煮咸鸭蛋……记忆中,那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到集市上称几斤肉,买上几条鱼,做上几个下酒菜,犒劳一下刚刚忙碌完麦收的自己。

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个民族难以割舍的温馨。

端午节的时候,老人们总会用五彩丝线编一些好看的手绳,给调皮的孩子系在手腕上,再小一些的孩子,还会挂上漂亮的小香囊,据说是辟邪驱毒的。

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锅中溢了出来,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棕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轻轻剥开青绿色的粽叶,一股粽香味扑鼻而来,露出乳白色的糯米。沾点白糖,轻咬一口。嗯,粽子的味道真好!

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粽子喷香,甜蜜幸福。

1.《浣溪沙·端午》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端阳采撷》宋(许文通)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3.《端午即事》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4.《谢人送粽》唐(杨巨源)来时三月春犹在,到日端阳节又临。珍重主人意勤腆,满_角黍细包金。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